警惕温州“跑路”现象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的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的局面,企业利润率不断下降。以温州为例,多数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30%左右,订单金额出现减少趋势,企业亏损占1/4,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利润率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与此同时,各地高利贷市场愈演愈烈,杭州高利贷市场自2011年初开始,年初市场高利贷利息是月息1.5--1.8%,四月份是2.0---2.5%,现在已达到3.0--5.0%,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愈加艰难,由于资金链断裂,今年已发生至少20起较大的借贷人“跑路”事件,逃跑的小企业、私人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目前政策叠加、融资困难等因素都进一步加重了其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究其原因,一是高通货膨胀环境对小微企业非常不利。小微企业不仅承受了上游产业转嫁的价格上涨压力,经营成本持续推高,而且企业工人工资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上调、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政策调整增加了“三资”企业支出,减少了利润;二是宏观政策的调控忽视了小微企业的承受力,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控制全年信贷额度等使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企业之间借贷和向银行贷款的成本越来越高,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借贷资金,各地民间高利贷市场利率水涨船高,导致企业步入恶性循环。
因此缓解小微企业“内伤”不仅要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还要健全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小微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此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鼓励和落实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和改进各类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外,在政府的监管下,可以建立更为多元化和灵活的融资渠道:
(1)由政府发行短期帮困融资金融债券。利息可高于银行存息,从而吸引投资者购买,从而缓解资金链断裂危险,降低融资成本,并以市场化手段解决高利贷现象,用资困难的企业能方便地从政府或公信机构融到比银行息高、比高利贷息低的资金,高利贷和地下钱庄将自然失去市场。
(2)鼓励、动员大企业出资成立大型帮困基金。现虽有小额贷款公司,但规模小、数量少,远远满足不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可尝试以市级或区级为平台组建帮困基金,专款专用于符合产业导向、有发展前途却遇资金瓶颈的小微型企业。允许有资金实力的民企和国企在高于银行利息,但不超过市场平均高利贷利息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将“闲散”资金聚拢,按银行操作法保证资金安全放贷给有需求的小微型企业。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另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使得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发展。
(3)发行帮困彩票。设立比一般彩票更高额度的奖金和更广的中奖面,吸引投注人,通过公证机关的公证保证彩票的透明和公开,以此帮助融资困难小微型企业缓解资金周转。
2、优化小微企业政策环境。一是对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进入适当的观察期,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政策的稳定;二是切实贯彻“新非公三十六条”,放开对中小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使民营中小企业与国企、外企在税种和税率上享受同等待遇,改善小微企业的市场环境。
3、推动小微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帮助小企业尽快回归实体经济,摆脱对房地产和放贷的依赖。鼓励小微企业发展创新型技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建立小微企业技术共享平台和培训机制,采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小企业与大企业联合探索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