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厨房”安全管理亟需加强
调研表明,由于“流动厨房”的活动时间、服务对象和要求、经营地点不固定,一般经营设施较简陋,从业者均系临时组织起来的上了年纪的农民,未经专业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也没有健康证明,杯盘碗筷匙等用具更无专门设施消毒。他们在购进宴席所需原料时,既不进行质检,也不索证索票,以价低实惠为准。加上夏秋季食品蚊蝇等侵扰、冬季饭菜贪图快,致使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而农村这种“流动厨房”现今基本上成了监管“盲点”。对此,务必引起各级政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部门高度重视。要规范并引导“流动厨房”良性发展,让它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放心厨房”。为此建议:
一、摸清底细,建立档案。以乡镇为单位,负责对辖区内“流动厨房”的经营者(负责人或厨师)及其服务人员进行摸底登记造册,纳入管理。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定期组织“流动厨房”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督促其必须取得健康合格证明,食品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从事集体聚餐(指村民红白喜事的“农家宴会”)加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承担聚餐加工工作。
三、加强管理,严格准入。制定“流动厨房”的餐具消毒、保管卫生标准;对“流动厨房”餐饮加工设备、卫生设施、食品储存、原料采购渠道、加工程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管,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流动厨房”从业,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严格行业准入,培育标准化农村集体聚餐加工企业。
四、预警监管,防范事故。建立农村聚餐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加强聚餐现场监管和突击检查力度,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起覆盖县(区)、乡(镇)、村三级的食品安全网络,完善农村集体聚餐事前、事后监管机制,切实有效防范餐饮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