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亟待引起关注
预计我国有近1.5亿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这就会有近2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亲情的耳濡目染,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帮助,空缺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与呵护。无人管护、隔代教育的儿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对成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是人生的缺憾,对儿童未来将要融入的社会则是潜在的缺憾。因此,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据我们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生活安全无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体力、智力和德育上必要的监管,又缺乏必要的生活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不仅面临生活、劳动、游戏中的一般安全问题,还会面临危及健康、生命方面的安全隐患,部分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就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他们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极易成为侵害他人或受侵害的高危人群。
二是思想心理易偏差。儿童的成长期需要父母应有的“积极干预”,矫正不良行为,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因父母不在身边,短暂的相聚无法弥补成就分离的缺憾,父母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及道德养成无法关注,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上的真空,人格与心理的偏差自然就产生了。
三是学习成绩无保证。人是具有惰性的,儿童更是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恰恰在这时缺乏父母的管教,使得他们学习观念淡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据调查,80%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79%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其学习,44.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学校中倒数前几名的大都是留守儿童。
因此,我们建议:
第一,推动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给“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预期”。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制订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逐步实施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吸纳农民工就地就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离土不离乡,减少外出务工。教育、妇联、团委、关工委等部门要共同承担起责任,整合各种资源,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农村留守儿童的出路,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为外出打工的打工族父母解除后顾之忧,让在家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二,开展农村中小学关怀留守儿童活动,健全学校教育的管理机制。在偏远山区政府应当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形成帮教体系,完善和建立监护代管制度,让教师真心实意地走进社会、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用高度的监护责任感触动、驱除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积压在心头的惆怅、郁闷,让留守儿童学会伦理道德、学会科学知识,学会遵纪守法,学会诚实做人,学会追求生活,学会完善人生。学校要为家长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建立联系制度,开通亲情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生活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弥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国家劳动保障部门应该统一制定外来务工者带薪休假制度,为父母关心留守儿童创造必要的条件。父母应该充分利用春节返乡、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
第四,农民工输入地的地方政府,要尽最大可能的为农民工的“家庭团聚”创造条件。打工族的宗旨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是为下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各地政府、用工单位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让孩子脱离留守的境地,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界条件都无法取代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这是彻底消除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途径。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默默奉献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社会对农民远远的关心还不够,留守儿童所产生的问题如不及时予以解决,社会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