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金鱼文化
金鱼一直在不断地变异,而从古至今,金鱼的饲养技法和培养过程,都不能以实物被保存下来。古老的品种消失就是消失了,而金鱼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又如此深厚,已经超出了物质的概念,所以完全有资格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由于日本一直注重追求金鱼品质,日本的金鱼事业一度走在中国的前面。由于先入为主的意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专业人士都认为高品质的金鱼只有日本才有,而中国的金鱼在世界贸易市场上只能充当配角。这种意识也导致了日本的金鱼往往身价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中国的金鱼。反观我国,一方面,传统的选种、育种方式已逐渐为大规模的工业养殖取代;另一方面,金鱼的观赏地越来越少,过去的园林里,甚至动物园里都养金鱼,现在却很少看到。这种局面,与国鱼地位不相称,因此,保护金鱼传统养殖技术及观赏和审美艺术等刻不容缓。鉴于金鱼文化与浙江省和杭州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特建议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金鱼文化。理由如下:
1、金鱼是中国的国粹。作为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早在春秋的越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历代不少诗人、画家,常以金鱼为题材,吟诗作画。金鱼的美包含形式美和内涵美,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神韵。五行学说中,水主财,容器汇聚则称为“聚财”,“鱼”与“余”同音,再加上金鱼所具有的红色及其它鲜艳靓丽的色彩,一直是华人心目中吉利祥瑞福禄寿喜的好兆头,是象征吉兆的最佳代表。金鱼不畏人远离,而与人为近;没有领地观念,不会相互争斗,这和儒家思想如出一辙;道教心无旁骛、悠然逍遥、泰然处之的雅情在金鱼身上得到寄托;在佛教中,金鱼又称为“黄金鱼”,被称为“佛陀的眼睛”,有慧眼之意。金鱼还寓意得以解脱的境地,与“放生”有关,象征复生、再生、永生等意。蓄养金鱼作为中国民间游艺的传统项目,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好尚和生活情趣。
2、金鱼与浙江杭州源远流长,可丰富西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金鱼是水中的精灵,而杭州最有魅力的是水,江、河、湖、溪、海五水共道,水网密布,是“东方水城”。作为南宋国都,杭州是金鱼的故乡,在南宋出现了专门养金鱼的工人,叫“鱼儿活”。宋高宗对金鱼的家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鱼更是南宋文化及杭州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代表。南宋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及玉泉、六和塔等都与金鱼有渊源。
3、金鱼代表了精神文明与城市素质。金鱼高雅脱俗,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美的预兆。饲养赏玩这水中精灵,可舒缓现代人紧张的生活,沉醉其中忘却烦忧。现代医学证明,它可对人的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回归自然的渴望。金鱼承载着历史文化、寄托人们的精神向往、对公民素质的提升、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对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推动。继承和保护金鱼文化。既可提倡关爱生命,尊重动物的理念,又可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观赏鱼饲养仅次于猫、狗,名列第三。其中金鱼占了绝大部分,初步估计每年有超过五十亿美元的产业。但我国金鱼产业只占很小一部分。虽然我国的金鱼品种最多,但产品附加值低,作为金鱼故乡的故乡杭州,南宋时是全国及世界金鱼文化的中心,引导金鱼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评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打造金鱼文化成为浙江及杭州走向世界的又一张烫金名片,这也是与杭州作为文化名城、品质之都、休闲之都乃至世界名城的城市定位所必需的。
下一步应做好:
1、可在继承、挖掘、保护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中国金鱼博物馆,举办世界金鱼(观赏鱼)博览会,与西博会及休博会联动。举办金鱼文化节、饲养观赏大奖赛等,普及与引导金鱼文化,
2、加快制定“金鱼分级标准”,借鉴新加坡经验,发挥本地优势,建设金鱼(观赏鱼)集散中心,以科研、交流、养殖为一体,收购、暂养、检疫、包装、出口一条龙,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开辟新领域
3、加大科研力度,开发高附加值、有高文化内涵的新品种;
4、确立杭州作为世界金鱼之都的地位,把金鱼产业建设成为与茶叶产业一样的杭州特色文化产业,整合资源,与杭州人文相结合,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如动漫金鱼宝贝等文化形象),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金鱼文化产业链及产业品牌,推动文化历史创新,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