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城郊地区客运市场的建议
城郊客运市场可用一个“乱”字概括。一是车种乱,非法营运车种多样,五花八门。二是从业人员乱,不管有无驾照,无论男女老幼,有车均可上路。三是营运秩序乱。四是街景因车而乱。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危害:
一、营运车况较差,威胁乘客安全。非法营运车中相当一部分是事故车、病车、改装车,2010年上半年,上泗片甚至出现了简易三轮车,这种车本是农用生产农具,加上帆布或铁皮棚子,就上路载客,仅转塘就有近200辆。驾驶员身份复杂,从业人员不具备营运资格,有些连驾驶证都没有,有的三轮车驾驶员就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不经培训,直接上岗。此外,营运车辆也经常超时、超负荷运行,所以,这些车辆发生事故概率很大,乘客的生命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缺乏规范管理,营运秩序混乱。“黄鱼车”的长期存在,破坏了正规的客运市场秩序。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无序竞争,引发市场混乱,也损害了车主自身利益。由于没有营运手续,一旦发生事故,乘客理赔难,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郊区客运基本形成非法营运一统天下局面。
三、影响交通通行,有损市容形象。营运车辆无人监管,其经营线路、范围也无规范,营业时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所以,在镇、街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些车辆扎堆揽客,无视通行条件随意停放,而且,越是人气旺的场所“黄鱼车”越是多,造成拥堵也就不奇怪了。此外,“黄鱼车”外形五花八门,大小不等,长短不一,颜色各异,车形丰富,有些还有手工制造痕迹。这些千奇百怪的车辆以任意方式在大街上停放,看上去杂乱无章,参差不齐,视觉效果很差,市容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严重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
四、不稳因素诱因之一。非法营运车往往也是不稳定的诱发因素之一。车辆发生事故,得不到相应的赔偿,容易引起纠纷。车主之间为抢生意、争地盘,会相互挖墙脚,甚至大打出手,打群架也时有发生。有小偷小摸的为方便作案,也会包“黄鱼车”运输人员或销赃。有赌场的地方往往也是“黄鱼车”聚集的场所。
郊区客运市场整顿势在必行,然而,要达到规范有序目标,也非一朝一夕、一两个部门、一两次整治就能实现。
一、整治是必要手段。依法整治非法营运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对“黄鱼车”保持长期的严打态势,才能遏制非法营运的嚣张气焰,制止更多的社会车辆加入非法营运行列。同时,整治也是释放信号,其目的一是教育群众明辨是非,二是表明政府的坚定立场。
二、疏导是长久之计。集中力量打击即“堵”的办法,只能解决一时,而且行政成本高,长期地“堵”也影响群众生活,只有以“疏”为主,“堵”“疏”结合才是根本办法。合法营运的车辆多了,“黄鱼车”也就自然地逐渐减少。疏导方面可以考虑成立郊区出租车公司。
三、宣传是有益补充。“黄鱼车”能够长期存在,除了群众图方便,对其社会危害认识不够也是原因之一。在整顿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宣传造势,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将会产生积极有益的效果。
四、联动是成功前提。郊区非法营运时间长、地域广、情况复杂,管理涉及运管、交警等部门,因此,整顿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之间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