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谨防“民意”冲击司法公正

字体:
发布时间:2011-12-29 08:51:50
来源:admin
随着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热情的高涨,特别是网络的广泛普及,“民意”对一些涉及社会公众事务、一些特殊案件的司法判决,已经在无形之中“施加“着影响力。毫无疑问,公众的广泛参与,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司法的公正公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进步的具体变现。但是,民意毕竟是社会公众对一些案件的“感性认识”,其中蕴涵的司法理念、案件细节及案件发生的其他因素,不可能完全“公之于众”,因此,为了真正维护司法的独立性、法律的权威性,应该谨防“民意”冲击司法的公正。

首先,司法审判与“民意”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显然不可以道德标准来评判司法标准。一些案件往往会出现合情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的状况,我国又是一个有注重人情传统的国家,人们观察事件、考虑问题,更多基于道德而不是法律,进而导致“民意”对案件事实和司法审判程序以及判决结果,都会发表形形色色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全民皆法官”或“民意审判”的舆论现象,或多或少会冲击司法的公正依法判决。

第二,司法机关应当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公正司法,独立判决。司法的独立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对法律的忠诚与坚守,法官判案唯一可参照的依据只有法律,如果将法律以外的因素考虑进来,以至于影响到区分责任或定罪量刑,是一种“枉法”的行为。

第三,“网络民意”不可等同于“民意”。网络民意大都是网民个人意见的表达,有时或许会形成一种或数种比较相近的集体性意见,但与具有普遍性的、真正的“民意”还不可等同。同时,作为网络民意主体的网民,往往也缺乏了解案件事实的条件和正确运用法律的能力,不能代表公共意志。

基于以上考虑,司法机关应慎重司法,坚守法律信仰,谨防“民意”冲击司法的公正。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