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建议消除帮困扶贫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3-06 08:13:16
来源:admin
帮困扶贫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实施全民奔小康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此项工作。许多地区在每年“春节慰问”和年初的“春风行动”的基础上又发动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家庭结对,开展 “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等活动,提高低收入家庭自身的“造血”能力,意义深远。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

1慰问、帮扶没有统一归口,慈善总会、工会、民政部门、妇联、侨联、民宗局等加上各机关单位的“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各自行动,有些低收入家庭往往被多个单位或多人慰问、帮扶。这看起来是好事,其实不然。分散慰问有背倡导节能型社会的原则。一则,逢年过节乡镇接待、陪同工作频繁,不仅牵制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同时也加重了乡镇的财政负担,许多单位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下基层慰问,又不谢绝基层的款待,结果真的出现“捐几袋米,吃掉一头牛”的现象。二则,可能会造成慰问物资的重复浪费。

2、个别干部把“送温暖”活动当成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好机会。每次慰问均要请来媒体记者同步进行现场报道,造成被慰问者的心理负担,也有 “作秀”之嫌,使群体反感。

3、困难户名册也存在以下两种不合理现象:一是名册中的很多人可能跟基层干部沾亲带故。“送温暖”活动,有可能变成基层干部的人情大派送,能得到温暖的总是那些基层干部的亲朋好友,而真正该关怀的人恐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温暖。二是对困难户名册没有实行动态管理,有些几年前的困难户,现已脱贫但还在困难户名册之列。如:因病致贫的家庭随着身体的康复可工作脱贫的;子女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生活不再困难的。

4平均主义的资助有不合理因素。各地发放给贫困户的慰问金和慰问品数额往往是统一的。而事实上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状况是大不一样的,有的是突发事件后致贫的,之前家境不错,居住条件等并不差,困难是暂时的。有的是根本没有劳动能力,甚至连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没有,居住条件很差,生活十分困难。显然平均资助是不合理的。

为将好事办得更实,特提以下建议

1、制订统一的标准,扣清底子,确定贫困户名册后,务必在本村本社区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后方可上报有关部门,杜绝人情派送

2、统一归口,由慈善总会或民政部门根据贫困户的实际贫困状况负责发放相应的慰问金和慰问品

3干部“春节慰问”和结对帮扶活动要提倡轻车简从。媒体报道要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而不是突出个别领导的亲民之举。要禁止基层单位大张旗鼓的迎送活动,尤其要刹住吃喝招待风和送土特产事件的发生。干部帮扶结对贫困户,应提倡自行前往,最好是带着家人同往,这样有利于体查民情,帮助贫困家庭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