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建议
一是对欠发达地区农业“两区”公共基础设施、农技服务中心集中投资。对当地防灾抗灾需求进行专门调查,建立预案,对有难度的病虫害组织专家或研究团体共同攻克,引入先进的防灾抗灾技术。
二是把水稻在内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保障全省水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合作,保证我省地市级以上各农业科研院所至少1人的水稻种质资源工作经费,稳定队伍。集中收集和各院校分散的种质资源,改善种质保存条件,构建实物和信息共享平台,与北京国家种质资源库相衔接。
三是对现有水产种质资源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完善并用数字化表达,建立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形成完善的水产种质、种苗质量检测和检疫标准。将水产种质资源、水产育种新方法、新技术和水产遗传育种相关的研究列入系统的研究发展规划。重点支持育种创新,鼓励遗传育种中心等育种单位引进国内外育种技术和人才。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种业发展,推动种苗企业兼并重组。实行水产亲本更新换代补贴制度,在源头上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
四是对各地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项规划,建立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增加财政投入,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污染调查与评估,严格管理粮食生产功能区与现代农业园区蔬菜瓜果生产基地的灌溉用水,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重金属具有低吸收能力的各种作物和新品种的筛选与培育,为污染已达警戒地区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提供技术应用与储备。
五是重点培育和开发精深加工技术、预冷保鲜技术,冷链物流技术。发展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设立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发展基金,构建以虚拟与实体相互联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
六是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非竞争性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转变过去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方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方式,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七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提高配送效能。加强精准农业技术(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即通常所称的3S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农业电子商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地化的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数据库,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八是注重农业人才培训,加大农业教育投入。通过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等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 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构建平台使农户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拓展农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兼业农民培养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产业农民。加大高校、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增加农业类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现代农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