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变化趋势,对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财政应对能力以及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杭州市有各类养老机构217家,养老床位数26036张,现有养老服务供给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缺口巨大、一床难求。根据市政府刚刚批复同意的《杭州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2010—2020)》,到2015年杭州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将达到4张,“一床难求”的局面将得到缓解。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市养老服务基本依赖政府财政投入,产业化市场化尚未真正起步,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更加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加快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一是切实发挥“老龄委”功能和作用。老龄委是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老龄人工作的领导机构,应在调查研究、拟制政策、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等方面切实发挥牵头协调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制度办事,有地方办事。
二是积极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方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比较注重家庭传统,从理论上比较适合采用居家养老,但由于计划生育原因,这又将使独生子女组合的家庭面临4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任务;专业机构养老服务质量较高,但中国老年人群体过于庞大,无论是从专业机构数量还是从公共财政能力角度都无法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提倡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符合中国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符合中国公共财政的实际能力,但社区发展在中国起步较迟,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总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到底如何操作,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因此,市委、市政府必须重视对当前养老服务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寻找适合国情、市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是加快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突破方向。当前,养老服务过度依赖政府供给的格局尚未打破,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障碍依然较大,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养老服务的格局尚未建立。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是养老服务十分重要的社会力量,既可以弥补公共财力不足的缺陷,又可以避免市场行为的功利色彩,应高度重视、及时扶持。为此,要加快研究养老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问题,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行业标准、质量监管等方面,在政府购买志愿服务项目等方面,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制度,有效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