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中国现代医生的现状
目前医生的工作现状和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医生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大,《2011年中国卫生人力发展报告》披露,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3.4小时,远超过每周40小时的法定劳动时间;平均每月要值7个夜班。医生晚上值班整夜的看急诊、手术、抢救病人是家常便饭。但阳光收入较低,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医生的社会地位属于中产阶级的中上层,其收入应高于公务员群体和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同时,医生从事的是一个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职业,他们的经济收入、福利待遇必须体现他们应有的价值,和他们承担的责任相匹配。目前医生的收入长期偏低,势必影响医疗队伍的稳定。
从社会环境来看,由于法治不健全,医疗纠纷和暴力冲突日益增多,医生的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每当发生医患纠纷时,社会舆论总是“一边倒”地谴责医方、同情患方。在很多 “医闹”事件中,甚至连警方也声称“不介入医疗纠纷”,医生的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很多医生不愿让子女再学医,“要有尊严,别学医!”这虽是一句气话,却真实地反映了医生群体的心态。而结果必将影响医学科学事业发展,最终导致临床诊疗水平提高不快,老百姓患病不能得到有效医治。为此建议:
1、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医生获得合理待遇,让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诊疗服务,同时约束其在诊疗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
2、正视医生劳动与服务价值,并以合适价格购买医疗服务,结束“以药养医”,开启“以医补医”。如让医生通过诊疗病人获得的阳光收入来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相信更多的青年医生不会离开,更多的精英人才才会选择学医,我们的医学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3、让医生由“单位人”变“社会人” ,在国家《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探索实行并规范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的方式,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被列入“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内容,应尽快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