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城市硬件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一、趋势表现
1、安防监控设备投资力度大。其中2010-2012年,就湖北、安徽、辽宁、内蒙古、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就将分别投资过百亿,这还不算为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而在此之前单个标段的投资最多只有千万级,现在早已上升到亿元级别。
2、视频监控设备覆盖面加大。主要几个省份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将多达50-70万个。
3、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产业增长快速,涌现出像我市大华股份、海康威视、银江股份等一些有实力的生产、集成企业,以及数万家底层工程商和中小集成商,逐步拉近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产品的技术距离,由最初的模拟制式向数字化、高清化发展。
4、安防监控设备成为政府管理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下一步向数字化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1、标准不统一,各个子系统之间缺少统一的规则和技术协调。
2、电子设备均暴露在户外,日晒雨淋,加之维护机制不到位,设备的加速老化和坏损严重,难以实现全面支持社会管理的各项需求。
3、由于技术研发力度大加大,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使得不同阶段的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系统的设备监控能力和实际要求难以匹配。
4、为满足社会转型期的政府管理工作,投资额不断加大,对口部门的人力资源与设备运维需要不匹配,使得政府的负担加重,对于政府就固定资产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
三、建议
1、整体规划、制定统一标准。从政府资源的统一利用角度来讲,各专项职能单位都独自建设一套视频监控系统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此实现各专项职能部门视频监控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是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反过来又会对视频监控系统向平台化、集成化、网络化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技术和应用的良性循环。并由此衍生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视频监控”已经具有了从作为单个部门或行业安防业务的支撑系统向作为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应用的支撑系统进行转变的趋势。在建设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充分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建设需求,进行整体规划,逐步建设。
2、升级规划。未来城市的建设将朝着安全、高效、便捷、宜居、健康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善基本信息设施、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创建“高效城市”、“便捷城市”;通过对城市市容、环境、城市卫生以及医疗等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建设具有完善医疗和全面环境保护的城市建康体系,创建“宜居城市”、“健康城市”。最终通过城市级信息化系统资源共享和集成,达到“数字城市”系统的建设。最终通过“数字城市”系统的建设为创建“安全、高效、便捷、宜居、健康”的城市服务。我相信以后的城市建设将紧密围绕着和谐、平安、数字三个主题,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段,即要将“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城市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数字城管执法系统”、“数字环保系统”等一系列的点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一条条“线”,应用到城市的某个过程领域(如城市应急联动),并最终形成一个“数字平安城区综合信息系统”的“面”,这个面不仅仅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应用拓展,而且是整个城市建设和运行模式的进步,它是从城市全局出发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消除信息孤岛,达到极大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运营服务能力的目的。
3、创新安防监控设备的投资融资模式。传统的模式是政府向安防企业招投标,应该向建设——租赁(服务+升级)——转让的模式发展。由于安防监控系统点、面繁多,传统模式中一次性投入资金量大,过于关注开始的招标环节,而忽视后期维护成本和设备升级换代的支出,导致使用效果不佳。建立新模式的好处在于:建设资金由原来中标企业承担,通过利用社会资金来改变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使得短期内的投入不受财政能力的影响;中标企业的收益通过政府逐年累月支付的维护费用或租赁费用来保证,并且附加一部分维护的成本在内,建立维护设备收费的硬性标准,这样既减缓政府短期的资金集中支出,又将设备的维护效果和中标企业紧密捆绑,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政府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不足,最终实现既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又能不断的升级换代监控设备的实际需求。最后,还要建立严格的数据保密机制和数据交换机制,使得图像、数据信息不被外泄和非法利用,使得维护和运行向分离。
4、要选择技术可靠。安防产品是最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从研发到投入批量生产到产品稳定需要相当的时间。国内一些生产企业为了炒作概念,引领潮流,往往或者在产品中采用尚不成熟的元器件,或者从产品研发到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太短,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检测。根据行业经验,一般上市2-3年后的产品才会逐步步入稳定期。积极追踪采用最新的技术是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最适合平安城区项目的。避免求全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