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应高度重视儿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5-23 08:37:19
来源:admin
在任何一家县级以上的医院,几乎都能看到儿科门诊室外排满了候诊的家长和患儿,但往往上午8点挂的号要等到11点以后才能看得上病,有时甚至要等到下午,而医生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孩子的哭闹声、家长连珠炮般的焦急提问不绝于耳。县级医院如此,大型医院更是超负荷运转,有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儿童医院年门诊量达240.5万人次,日均7000余人次,而门诊楼设计时的日接诊量为4000人次左右;首都儿科研究所在2011年累计接诊近170万人次。导致医院的儿科负重不堪、儿童“看病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儿科医生缺口大。10年来,全国儿科医生只增加了5000人左右,我国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23名儿科医生,如参照每千名儿童1.5个儿科医生的比例,我国儿科医生总缺口为20万人。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不设儿科,因此患儿就诊都集中到区域内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医院。

二、规划失误导致儿科医生后继乏人。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儿科专业就在调整之列,并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由此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目前我国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是临床医学毕业生,大多在念完5年的基础医学后,再进入医院接受为期35年儿科专业培训学习,也就是说,培养一名儿科专科医生需要近10年的时间。如今很多医院每年都申请新招儿科医生,但往往是数年也招不到一个人。

三、儿科在临床科室中效益不好,医院重视程度不够。儿童年幼体弱,不适宜作C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仪器检查,只适合一些常规检查和治疗,一项顶多只需几十元;而且儿科药物使用剂量要求异常严格,用量较小。由于儿童身心变化的复杂性,又需要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精力加以观察、监护。而在“以药养医”依然是绝大多数医院主要生存模式的背景下,医院不愿为这种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不盈利的“小儿科”投入更多。

四、儿科承担着高负荷和高风险,使很多临床医学毕业生望而却步。幼儿语言、感知能力差,无法直接交流和明确表述病理体征,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自己的精湛医术和临床经验诊病。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医生要求非常高;再加上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不理解或指责,甚至辱骂和殴打。因此很多医学院毕业生不乐意干儿科,认为“儿科太累、收入低,儿科是最后的选择”。

五、儿童免疫力弱,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大多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儿科关系密切,例如手足口病、甲流、禽流感等。而且由于病人年龄小、各器官系统没有发育成熟等,导致病情来势凶猛、变化很快,增加了儿科医生自身的负担。

为切实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议通过教育部、卫生部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尽快恢复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儿科学专业的招生,同时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招生规模,并在诸如就业分配、人员培训等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后备医师来源的问题。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儿童患者诊疗需求,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措施,加快儿科医生队伍建设,支持医院儿科发展。如规定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都要设立儿科。同时,将儿科设置与发展纳入医疗机构校验、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目标和管理评价体系、院长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及医院评审评价体系,为儿科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

三、采取上级医院专家传、帮、带等多形式,尽快提高基层儿科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特别是要培养更多优秀的社区儿科医生,让家长愿意带孩子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以逐步缓解儿童“看病难”的问题。

四、增加专科儿科医疗机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配齐与其儿童救治能力相当的设施,并设立规范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提升儿童就医服务能力。

五、加快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提高儿科医生劳动报酬,并从进修深造、职称晋升、奖金分配和科研立项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真正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