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几点建议
1、男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持续上升在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中,性接触感染的比例最高,有512例,占总数的96.06%;其次是血液途径感染19例,占3.56%;浙江省报告经男男性途径感染的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数量快速上升,2008-2010年每年报告数环比增长138.7%、84.9%和82.8%。
2、杭州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上升较快。2010年,杭州市西湖区开展大学生专题调查,共调查男性大学生2402人,发现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5例经男男性途径传播。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累计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99例,其中,男男性途径感染58例,占58.6%。58例中,2010年报告26例,大专及以上学生占81.0%,高中或中专学生占13.8%,初中学生占5.2%,主要分布在杭州,占64.0%。
3、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越来越多。中老年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几乎都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这个人群本身没有防护意识,寻求的性服务多为“暗娼”,感染疾病的风险很大。
艾滋病的防治事业必然需要结合三股力量,即政策、防治和教育三个层面的资源,建议: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以及总体防治制度的设计。对可能传播的途径进行排查与防范。政府在看待艾滋病的时候,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医学上疾病,而不是把它看做是一种社会问题,从解决治理社会的基点出发改变政策。做好以艾滋病人为重点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指标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职责明确、责任分工明晰、相互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形成领导工作机制,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帮扶救助体系。
2、对青少年进行艾滋病相关传播与防范知识的普及,正确对待艾滋病。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有七八年的潜伏期,过了潜伏期发病,症状是各种继发性感染。一般发病的病人可以通过“鸡尾酒”疗法来控制感染,只要合理用药,艾滋病病人还是可以生存比较长的时间。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消除歧视的任务仍然很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和影响了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3、成立艾滋病防治协会等,以民间或NGO的方式进行防范宣传,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引导、援助、资助等。通过社会网络的搜寻可以吸引更多患者加入治疗的队伍,同时,他们也通过构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群体,让患者充满活着的自信。
4、引入国际力量和中医特长,从技术层面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落实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和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服务网络,加强对感染者的定期检测和心理干预,建立病人异地治疗的保障机制,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为病人提供及时、规范的治疗服务。
5、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基金。扩大救助范围,拓宽救助渠道,完善救助机制,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纳入扶贫和低保范围,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满足其基本医疗需求。
6、多渠道加强教育与宣传。要根据地区、人群特点及习惯,开发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注重发挥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作用,并充分调动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积极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利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向育龄人群、流动人口宣传艾滋病预防等科学知识。教育、卫生部门要建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初中及以上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规定,充分利用学校社团、网络等平台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等工作。宣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制定防治艾滋病公益广告的指令性指标,充分发挥网络、手机、车载电视、公共交通视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
7、加大监测力度和范围。要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作为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要进一步规范艾滋病疫情分析、报告、调查、信息管理与通报工作,定期进行艾滋病疫情分析,完善防治策略。各级、各部门在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工作,要积极宣传、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旅游部门要在全市旅游饭店业推广使用安全套,逐步做到娱乐服务等场所全面推行100%安全套项目。
8、健全艾滋病致孤儿童安置抚育制度,采取“收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养育”和“机构供养”等多种途径妥善安置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