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考、高考“状元”的过度炒作应引起关注
首先,随意使用“状元”称号,传达了错误的历史知识。“状元”这一称号来自于古代科举取士制度,是某生员(即秀才)先后通过了“乡试”(以省为单位)、会试(全国集中举行)两个层面的考试后,最后在殿试(皇宫里面举行)上取得第一名后而获得的荣誉称号。虽然科举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但“状元”却是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是名符其实的全国统考“第一名”。由此看来,把全省第一名,甚至把全市(县)第一名称之为“状元”,还大张旗鼓地加以宣扬,只能传递给家长、考生以及全社会一个错误的知识,从而贻误后代。
其次,过度宣传“状元”,会加助“高分低能”之风的漫延。在激烈的考试竞争环境下,中考、高考只不过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偶然因素,获得所谓的“状元”称号,对考生本人来讲,并不意味着毕业之后,就是事业和人生上的“状元”。因此,过度宣传头名考生,除了学校得益、商家得利之外,会导致家长和考生对高分的追求,从而催生大量的“高分低能”者,扼杀了具有创造潜能的莘莘学子,对整个社会有害无益。事实上,在当前高考制度下所催生的“状元”,毕业后成为行业“状元”的实属凤毛麟角。据报道,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十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此,建议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和教育机构应慎用“状元”名号,对当前出现的滥用“状元”名号之风更应加以抵制。首先,媒体机构在各类报道中,对中考、高考中取得第一名成绩的考生,应淡化处理,要避免过度报道,防止过度报道而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影响今后的成长。即便报道,也应该用“第一名”或“头名”,而慎用“状元”之称。其次,教育部门应引导社会各界理性看待“第一名”,特别是要防止学校、培训机构等以“状元”作为招牌,实施别有用心的宣传和炒作。另外,教育部门更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角度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当前的教育体制,改变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和“高分低能”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