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深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管理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6-25 07:34:42
来源:admin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市“安居乐业示范区”打造和“东方品质之城、幸福和谐杭州”建设,因此一直受到大家的关心和关注。近年来,我市认真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与监管,强势推进杭州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2008年、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工作评议检查和“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专题询问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管理体制、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坚持依法管理、加强执法监督、把握监管重点、落实工作措施等手段,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巨大成效。

1、杭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的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在全市开展生产基地与流通环节的六大类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定量检测的指标由2002年只检测5种高毒农药残留到2007年调整到22种农药残留,20091月国家农业部又将农产品检测的指标扩展到50种农药残留。我市按照农业部要求,加大检测力度,定量检测数量从2002年的150批次,增加到2011年的3000批次,扩大了20倍;检测平均合格率也由2002年的80%提升至211年的99.18;检测品种覆盖蔬菜、粮油、水产品、水果、茶叶、畜禽产品等六大类农产品,范围延伸至生产基地与市场。检测合格率稳步攀升,农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较高,确保了广大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2、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增加。2011年底,全市建成并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基地1014个,其中新认定种植业基地368,规模66.56万亩,畜牧业基地196家,规模为960.99万头、羽,水产品143家,规模6.9万亩。复查换证无公害基地308家,其中234家为种植业基地,规模为4.45万亩,47家畜牧业基地,规模为608.6万头、羽,27家为水产品基地,规模为2.02万亩。新认证无公害产品810个,复查换证无公害产品321个。认证绿色食品企业66家共150个产品,2011年认证有机食品企业156226只产品。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稳步推进。200811月,杭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两位副市长担任组长,17个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于同年1220日启动了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目前,全市在生产领域建成119个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示范基地,涵盖了蔬菜、水产、畜牧、水果、茶叶、粮油等六大产业,其中45个基地基地安装了“杭州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应用系统,具备了追溯码、追溯管理操作系统、快速定性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点信息等运营功能,以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关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在流通领域,商务部、财政部确定杭州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十个试点城市之一,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系统正在运行,追溯试点由主城区扩大至萧山区、余杭区,以肉类、蔬菜“一荤一素”为重点,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集成电路卡(IC)、条形码等技术,各个流通节点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肉类蔬菜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也还是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一是农户数量多、组织化程度低,短期实现不了统一管理,导致农户违规行为具有一定隐蔽性。二是工业化进程中发生的水土污染导致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毒素累积。三是农业科技发展跟不上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在没有有效替代药物研发成功的情况下,违禁药物和过量使用药物现象依然存在。

2、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各个不同品质等级的农产品混杂在一起,比拼的是价格低而不是论谁的质量好,致使农产品运输、销售过程中为保持产品外观或鲜活添加违禁物品现象存在,甚至出现劣质价格高于良质价格现象。

3、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尚有不足。一是加入追溯系统的企业或合作社既增加负担,又未能落得优质优价的回报,甚至还要承担追究责任的风险,因此农产品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足,地方监管部门难以作为跟踪执法依据,消费者也缺乏对追溯产品的了解。二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市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时资源整合不够到位,建立实施了不同的追溯查询系统,多种追溯系统未能实现信息共享,缺乏全国性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不利于消费者查询,也不利于政府部门的实时监管。

4、市场准入机制、生产者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一是农产品入市门槛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发展滞后,缺少储藏保鲜、检验检测设备和信息化结算系统,一般产品都能入市;二是优质农产品进超市难,超市大都采用大卖场经营模式,追求天天平价,造成优质农产品进入难,不能保证优质优价。三是优质农产品连锁专卖店由于经营成本高,小规模农户无法承受,很多优质农产品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场所、形象包装、营销理念、优质优价、安全检测系统等。

三、提高和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任重而道远,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此建议:

1、研究出台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尽快研究出台农产品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倒逼农产品生产者全面注重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一是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应提供相应的无公害检测合格质量报告,或由相关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能进行销售。二是按质划分销售区域,在市场上优质农产品要和一般农产品划定不同的销售区域,严格标识区分,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三是引导企业在住宅区、主要街道等建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店,在工商管理、税收等给予扶持。

2、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农产品生产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从环境、种苗、投入品、管理等各个环境无不与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加强过程管理的同时加大了生产成本。要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奖惩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促使企业主体主动承担责任,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只有当企业自身重视,并真正从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上得到实惠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3、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一是组织搭建国家、省、市、县、乡镇(或企业)的四级农产品(分产业)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信息和管理平台,依据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不同产品类别的追溯要求,统一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相关标准。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机制,统一规范要求建立生产档案记录,进行网上登记备案。通过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认证产品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规范农产品包装和标识。三是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证索票管理,把产地编码、产品编码、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有机衔接起来。实现生产档案信息灵活采集、分类管理、全国共享,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预警和召回等监管需要。

4、研究建立企业、产品分级和信用体系。一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状况,或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对企业及其产品分别予以评级,在产品价格定位上可以给予优质优价。二是推进农产品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监管和通报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使用禁用药物或连续2次抽检产品不合格的,降低其信用等级或取消其信用评比资格,并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公示。三是对于评价合格的企业产品,给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监控可识别化标志,让消费者明确辨认,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渐走上安全化、规范化、标准化、可追溯化的道路。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