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公共健身器材管理职责不清亟需加强监管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7-09 07:42:37
来源:admin
健身器材作为一项公益设施,如今已广泛走进小区、公园、广场等地,给喜爱体育锻炼的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近年来,有关健身器材伤人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困惑的是,健身器材一旦惹祸后,找不到它的“所有人”,旋即成为踢来踢去的皮球,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目前,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成了盲区。

一、公共健身器材现状

据了解,我国健身器材的遍地开花始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199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彩票公益金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资助修建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全民健身路径”,当中一部分健身器材便无偿安进了小区中。随着运动的日益深入人心,渐渐地楼盘开发商也视健身器材为吸引看楼者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

调查得知,目前公共健身器材的投资建设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占大多数)由体育部门专项资金建设。二类是福彩健身园地,由民政部门用福彩公益金投资建设。还有一类是建在住宅小区内的,由房地产商投资建设。

体育部门专项资金建设的健身器材,一般以赠予的形式将建身器材交给相应单位、社区。大体程序是:体育部门与受赠单位签订“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协议书”,受赠方除了做好场地提供等配套工作外,器材的维护管理也主要由其承担。体育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审批、器材购置以及指导与督促检查。而实际上,一些受赠单位或是因经费紧张,或是因重视程度不够,或在专业保养知识、器材维修渠道方面有困难,往往管理维护不力。久而久之,健身器材的损坏在所难免。

二、健身器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目前,健身器材管理和维护职责混乱。

体育部门建好就走,街道社区无钱维修,物业公司不愿接受,生产厂家回避推诿……公共健身器材目前处在一种“有人玩、无人管、多隐患”的尴尬境地。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是:器材出了问题居民去找社区、社区又牵扯上体育部门,而体育部门又表示,东西赠出后管理权限已移交。由于体育部门捐赠的具体操作方式不一,大多健身器材都留有权责不明的漏洞,造成管理维护的参差不齐。

房地产商投资建设的健身器材,楼盘开发商在捐助或退出小区之后,便与后期维修、更换“划清了界限”,一旦健身器材老化受损需要更换(一般情况下,器材提供商只提供一年的免费上门服务),往往出现物业管理公司要求小区业主集资,但资金却长期无法到位的尴尬局面。由于物业公司无钱补贴大额的维修费,常常不得已将“有病”的健身器材拆掉。所以说,一旦出事,公共健身器材就成了谁都不想接的“烫手山芋”。

2、健身器材的维护保养费用谁负担也是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健身器材属小区配套设施,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内,公司应对器材的保养维护负有责任。这要从两方面来看,如果健身器材是楼盘开发商配备给小区居民的,物业公司在接手小区的同时便承接了保养维护的责任,理应对老化损坏的器材进行主动更换,也应为器材损坏造成的事故负责。如果健身器材是福利机构一次性的捐助,或是小区居民集资购买,再交由物业管理公司代管,公司具有监管、避免造成损失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物业公司同样脱不了责任。
  但是,物业协会人士则认为,维修费用应由全体业主分摊。健身器材是提供给全体业主使用,任何人都不能以没有使用为由拒绝分摊维修费用。而开发商自器材移交给全体业主之日起便没有维护更换的责任了。至于物业公司的责任,如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是包干制,公司就必须为维修更换全权负责,但如签订的是酬金制,则没此责任。至于物业维修基金是否能够用于器材的维修更换,根据合同的约定而定。健身器材属于配套设施,而物业维修基金是用于物业主体的维修,所以合同如无规定,维修基金也不能挪用

三、对策建议

1、物业应承担的责任。我国《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物业存在安全隐患,危及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时,责任人应当及时维修养护。健身器材应当归入小区公共设施的范围,而对小区公共设施,物业负有主要的管理义务,因此应由小区物业承担起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公共健身器材对安全要求很高,健身器材作为小区公共设施,其管理者小区物业的责任必须明确。小区物业应确保健身器材有正规生产厂家,符合产品安全标准,小区物业在安装器材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器材使用的培训管理。小区物业应适时设立专人看管维修小区健身器材,仅有健康禁忌的警示是不够的。

2、生产者、销售者应承担的责任。如果因为健身器材本身的质量问题闯的祸,那么器材的生产者或销售者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追根溯源,健身器材的生产者或销售者是伤人事件的主要责任承担者。

3、器材所有人应承担的责任。健身器材的所有人管理不善,也应承担责任。健身器材的所有人可以是开发商,也可以是居委会。如因所有人或管理人(如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善而产生致人损害结果的,那么其所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因为行为人自己未按照安全提示进行操作而导致自身损害的,那么行为人应自行承担一定责任。

4、制度建设应加强。健身器材无人管理,表面看是社区管理部门推卸责任,实质上反映了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的过程中,出现的责权配置失衡、权责不明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要治本,就必须加快社区制度建设,明确小区的责任和权利、职能与经费,该授权的授权,该拨款的拨款,该签的协议也不能口头说说了事。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