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关于进一步深化“律师进社区”活动,促进我市“人文法治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字体:
发布时间:2012-07-09 07:45:08
来源:admin
“律师进社区”活动对于满足基层法律服务需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市创新社会管理、打造人文法治示范区的重要抓手。我市自20105月在全市497个社区全面开展该项活动以来,以“律师走进社区、法律服务生活、法治提升品质”为目标,坚持民主促民生、民主促发展、民主促和谐,相比全国其他城市,表现出起点高、力度大、定位准、保障到位的特色,取得了较大成效。

我市“律师进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取统一推荐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各律师事务所向结对社区派驻1名律师,律师每周定期到社区工作室工作半天,并签订统一的服务协议书。在杭高校的法学院选派学生就近与相关社区挂钩结对,每一社区派驻3名法科大学生做社区律师的助手,协助律师开展服务工作。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建立了党政界、行业界、学界、媒体界“四界联动”组织架构;规范了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纠纷化解等社区律师工作内容;建立健全定期服务制度、工作日志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探索了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考评激励等各种保障机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我市“律师进社区”活动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涉及职能多,整合难度大。“律师进社区”活动涉及基层矛盾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依法治理等方方面面,需要有效整合多种司法行政职能,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整合难度非常大。二是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律师进社区”活动涉及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个层级,律师、大学生、社区等多方主体,党委法治办、司法行政部门、民政、财政、团委、律协、高校等多个指导协调单位以及各级新闻媒体,关系纷繁复杂,协调难度非常大。三是存在困难多,实施难度大。首先律师积极性难保证。“律师进社区”是一项公益活动,与律师的市场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其次居民法律需求难满足。居民的突发、即时法律需求不一定能找到驻点律师,律师定时服务期间也不一定有人上门咨询;再次高校大学生难参与。大学生参与该项活动的职责定位、参与方式、组织管理难度不小。

为推进我市“律师进社区”工作全面、规范、持续开展,确保社区律师“进得去、留得住、待得久、做得好”。我们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律师进社区”对于保障社区平安和谐、创建人文法治示范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和保障。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律师协会和律师事务所的积极性,引导和支持律师面向基层、面向社区服务;二是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考察和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法律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以及工作评估体系,以确保服务质量;三是要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对“律师进社区”工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律师进社区”工作。

同时,律师群体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认识到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组织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平安社区、推进社会和谐,既是本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能帮助自己拓展业务、培育和规范法律服务市场。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投入该项活动。

2、细化职责,确保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一是要细化律师职责。在每周固定的半天中,律师应按照有关规定,承担起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矛盾纠纷化解、法律知识培训、法制宣传、为社区提供法律意见等责任;二是要细化律师事务所职责。律师事务所要承担起与社区签订服务协议书,指派律师,了解、掌握律师工作情况,对律师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监督,特殊情况下调配其他律师值班,与结对社区进行业务交流,向司法行政部门及时反馈律师工作情况等职责;三是要细化社区职责。社区要为驻点律师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桌椅、电话、电脑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宣传,并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四是要细化高校职责。各在杭高校法学院要坚持把“律师进社区”活动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选拔、调整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作为大学生的智库后盾,把大学生在“律师进社区”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3、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要合理制定目标。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目标时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社区特点、基础条件以及律师资源等因素,避免产生违背社区居民实际需要、超越律师业发展水平的过高目标;二是要扩大服务范围。要引导、推动律师积极参与企业、市场、工地、楼宇社区、新市民之家等新的服务领域,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力度,特别是老年人因本身法律知识薄弱,又急需家庭财产分配、子女继承等方面的法律援助,要特别予以重点关注,提高其晚年法律维权能力;三是要丰富服务载体。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网上咨询、微博交流、上门服务、电话联系等更加灵活机动的法律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惠及社区居民;四是要拓宽服务领域。社区驻点律师的服务对象,不应仅限于居民和个体单位,要结合社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整个社区的管理组织服务。

4、完善奖惩、挖掘动力,确保“律师进社区”持久运转

我市《关于印发杭州市样板司法所创建标准的通知》(杭司办【201011号)已将“律师进社区”活动纳入对司法所的考核。今后,建议适当增加“律师进社区”工作的分值,并细化考评标准。在律所、律师的各种评优评先过程中,要把该项工作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结合社区的职责,建议把该项工作纳入街道(镇)对社区考评的重要内容。

考虑到全市有近500名律师同近500个社区结对,建议进一步健全年度“优秀社区律师”及相关工作者表彰制度。可按照10%左右的比例进行评优,即每年评选“律师进社区”工作十佳律师、十佳律所,并评选若干名优秀律师、优秀工作者(包括社区、市律协、司法行政机关、党委法治办工作人员等),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予以表彰,进行宣传。奖励应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的方式进行,以保障该项工作得以持久运转。

]]>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