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杭州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对策
时间:2014-01-20 17:23:27  来源:admin

农民进城务工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重要的都市景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不断增长是区域经济活力和繁荣的重要表现,是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现代转型的重要推力,激励着社会整体进取向上的意识,造就了一个成长中的“市民社会”。2009 12 3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号)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

新生代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这部分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文化认同、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自己的独特性。新生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正如彼特·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中指出的:“有着相近的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位置相差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些”。农民工虽然常年居住、工作在城市,但由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明显差异,工作、居住和生活都相对隔离,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并没有很多的交往,无法建立起与城市居民相融合的生活圈。

一、杭州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与问题

杭州目前共有超过300万人的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在服装加工销售、餐饮、美容美发、建筑、汽修、服装加工等多个领域,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六十。2012329日,杭州团市委发布了《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课题成果报告,报告显示:杭州市农民工年龄主要集中于20-29岁之间,以80后为主体,文化程度、政治程度都较高,多数未婚;就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近七成的人工资在2000以上,有2.6%的人月入过万。

1、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模糊,婚恋身不由已。

在城市长期务工,但户籍却仍是农民,长期不在农村生活,又不懂农活。89.4%基本不会农活,37.9% 甚至从来没有务农经验。职业身份与制度身份的背离使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严重失位,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婚恋方面面临着自由、开放的现代婚恋观的冲突,在现实中面临着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尴尬境遇。调查发现,52.4%的新生代农民工经常加班觉得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谈恋爱,23.0%的因“农民身份”感到自卑,进而影响与城里人谈恋爱,这种现象尤以女性为甚;在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有32.6%的是通过春节回乡探亲的机会,经人介绍与之前并不了解的异性确定恋爱关系。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目标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在城市生活多年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有所提高,希望从事重技术、有发展的工作,但实际中他们大多在企业做操作工、餐厅做服务员、单位保安等工作,工作内容简单、重复性强,技术含量相对不高,工作时间较长。68.4%的受访者表示以“管理人员、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为职业理想。但是实际调查中担任中级主管的新生代农民工仅6.3%,有各类技术证书的仅占26.7%86.99%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处于2130岁之间,20岁及以下的仅占13.01%。文化程度方面,均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25%

3、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繁忙,自有文化设施匮乏

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50%11-12小时的占22.4%6%的受访者工作时间甚至在12小时以上,以至许多受访对象抱怨加班太多, 休息太少, 没有时间享受精神文化生活。在农民工住处,44.5%的人只有电视机,而同时拥有电视机、音箱、VCD、电脑等多种设备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 5.5%15.4%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一本书都没有”,另外有30.8%的人表示自己的书在“10本以下”,“有10本以上”自己的书的人不足三成。

4、新生代农民工害怕培训成本和学习难度较大

新生代农民工对新信息的捕捉要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敏捷、对新知识的掌握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快,他们意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培训学习,渴望能通过培训学到一些技能从而找到合适和满意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一方面渴望接受培训,但过高的培训费用又让他们望而却步, 甚至认为:“如果培训交钱多了的话,那就不如赶紧找点活干,挣点钱算了。”在培训投入不能立即回报的情况下,培训费便成为阻碍他们培训的重要因素。他们虽然对培训学习有一定的热情,但由于自己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和学习能力不强,在参加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因学习理解上的困难和因实际动手操作的不熟练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挫败感。

5、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城市民主建设的门槛偏高

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村属于“知识分子”,进成务工更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渴望变为城里人并拥有相应的尊重权、话语权等。但调查发现,82.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过工会组织,其中50.9%的人不知道如何加入。这种维权保障不全、政治上失语的现状,让他们在心理上难以追求一种精神的平衡。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婚恋、身份等多个领域失衡,面临身份认知模糊、职业目标与实际差距大、参与城市民主建设无门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内在条件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社会教育服务的缺失。如果能够通过社会服务创新,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帮助其提升自身素质条件,了解社会现状,参与社会管理,必将促进其在城市的良好生存与健康发展。

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1、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明确定位,树立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

在现代化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让转化为市民的农民,在生产、生活方式及理念上,真正融入到城市文明之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市民。可以看出,农民市民化不仅需要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更需要与传统的权力社会关系模式相适应的价值观的支撑。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应当包括自身定位,身份确认,婚恋观念、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内容。新生代农民工接受价值观教育有自身的目的,在社会场域和职业生涯中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资本。

2、运用网络化教育手段,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行为习惯

要鼓励新生代农民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在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前提下,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从而具备实现职业目标的条件。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其坚持不懈的学习持久力。要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使其慢慢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慢慢克服心理上对学习的挫败感。网络教育是继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之后的第三代远程教育的主体模式,具有高效、便利和适合成人学习等特点,而且招生不受计划限制,利于在市场上推广。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对网络较熟悉,对网络教学法能接受并适应;更重要的是网络教学法能为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面授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机会,可以适应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时间零碎、学习场所不固定、学习目的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扩大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学覆盖范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其形成自我导向式学习模式、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

3、整合社会各项资源,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的教育经费问题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非常期望能够接受正规性、长期性教育培训, 但学费的总体支付能力不足,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大投入。地方政府应保证一定财政比例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费用的支出,可作为其工作绩效考核的部分,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切实实让农民工享受到。同时,争取一些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在政府自身加大对农民工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多方协调沟通和“牵线搭桥”,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继续教育中来,如争取一些大型的知名企业、国内外教育投资公司、各行业协会、各民间组织等投入资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来。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发行福利彩票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4、发挥新杭州人文化家园的优势,营造参与民主建设氛围

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要求在更多层面参与城市建设,共享政治文明成果。作为杭州新市民,他们只有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才能对所生活的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才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和生命尊严。通过各类成人教育,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和提高我国民众的参政议政水平,从而促进社会整体政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可充分利用社区或其他组织的力量,加大教育宣传,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民主生活、参政议政相关咨询和辅导。如新杭州人文化家园除了职工书屋、职工学校、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文化活动设施外,文化家园还因地制宜开展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和需要的活动内容,开展民主生活、民主讨论等活动。

5、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特点,构建专门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了终身教育建设试点问题,主张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目前我国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和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因为国际成人教育的发展已从多方面证明了成人教育在学习化社会构建中的独特地位。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使成人教育的办学过程客观上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和联系的纽带,许多信息和要求可以通过办学过程及时反馈,有利于各种矛盾的及时协调解决,从而起到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压器”的作用。农民工学生的职业、年龄、资历、知识结构和水平等差别较大,开展教学活动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教有成效;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要提供具有个别化特征、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需求的支持服务;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获得学习意义,并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