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突破--以萧山区为视角
时间:2014-01-20 09:05:52  来源:admin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以全国2.1%的国土面积和1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1%GDP总量,其中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逼近9万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城市群。

但是,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活力和产能动力已经充分释放,竞争优势明显下降。面对出口外需不足、产能过剩、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长三角地区城市寻求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已是迫在眉睫,这其实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先驱和希望。本文拟以杭州市萧山区为视角来探索未来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之途径和战略对策。

一、当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出现滞缓和发展瓶颈现状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与环境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长三角地区工业生产快速回落,需求急剧收缩,出口大幅下降,暴露出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国内经济结构的自身调整、欧美经济衰退以及新一轮东西部产业转移,加上制造业等一线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明显超过当年GDP的增长速度),所有这些综合因素叠加导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因后发优势明显超过以出口为导向的沿海地区。2012,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但经济增速明显趋缓,远低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和陕西等省份。目前长三角城市的GDP增长率普遍比西部地区低5%左右,甚至10%以上。这一方面有产业转移、中西部大投资、大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主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导致增速减缓的阵痛期所致。

2、结构矛盾已经凸显。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主要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仍然分散经营,缺乏集约化管理,工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缺乏创新,服务业发展有亮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滞后;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在区域结构方面,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与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并存等。

3、资源要素日趋紧张。总体来说,过去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以劳动力为代表的传统生产要素和以知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在总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相对弱小,造成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的中间力量阶层长期弱小。长三角地区纺织、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突出,助推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用地日益减少,一些高度依赖资源与环境的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生存困境。资源制约发展的迹象给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转型升级进展不快。长三角制造业的瓶颈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目前江浙地区仍有不少特征与“中等收入陷阱”十分相似,传统产业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不足而逐渐衰退,绝大部分制造业仍处于世界的最底端,新兴产业又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完成,这正是目前长三角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5、新的增长亮点不多,制度约束尚需突破。旧的增长方式已显颓势,然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处于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寻找到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舆论媒体的开放度、户籍制度的松动度、土地改革和国企的市场化进程、价格的管制程度等种种因素制约着改革进程和经济活力,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任重道远。

二、萧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优劣势分析

(一)萧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萧山经济已连续多年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七、浙江第一。2009年成为浙江省首个GDP冲上千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区(县、市)。目前,萧山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依然领跑浙江、领先全国。2012年萧山的工业总产值达到 5493.3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2万美元,达到20720美元。工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多达 51家,16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1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共有上市企业 9家,显现出强大的地方经济实力。

(二)萧山区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萧山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改革比较早,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中小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形成了明显的体制机制、企业队伍、发展平台和政府服务等先发优势,这些先发优势是萧山保持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业基础雄厚,经济总量较大。2011年萧山财政总收入超越宁波市鄞州区跃居浙江省首位。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30.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68亿元,2012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017.49亿元,萧山的工业经济总量与温州相当接近。

2)投资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萧山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紧靠杭州宁波绍兴地区离上海较近,海陆空交通发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优越。

3)高新企业较多,转型升级较快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47.67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1213.66亿元,同比增长17.1%,新产品产值率达24.2%

2、劣势分析。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萧山区企业增长潜力逐年下降。工业增加值率偏低、高新产业发展不快、新兴产业基础薄弱、要素制约严重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大而不强”、“多而不强”的转型矛盾越发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原有经济模式红利逐渐消失。萧山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于“专业市场+专业制造”的经济发展模式。萧山东有绍兴国际轻纺城、南有义乌小商品市场、北有杭派服装城,内有万向等产业龙头,区内形成了化纤纺织、服装羽绒、汽车及零配件等多个产业集群,带动了萧山工业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的兴起,“产品采购分散化、订单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市场的地位不断被弱化,如2012年上半年轻纺城交易额降幅在20%左右。萧山工业“专业制造”优势也出现相对弱化,原有经济模式下的红利逐渐消失。与其他地区相比,萧山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弱化,只有产业链配套优势、地理优势、资本优势还勉强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2)产业空心现象已经初现端倪。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佳,工业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在虚拟资本存在过高投资收益的诱惑下,大量资本脱实向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一是减少了工业经济资金供给。大量资金从工业领域流向虚拟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的资金供给和投资扩大,影响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银行通过担保等金融杠杆手段快速推高了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信贷过度导致了2011年以来萧山区工业企业连续发生资金链、担保链问题,严重打击了企业家发展实业的信心。三是加剧了产业空心现象趋势。在高房价和高地价推动下,萧山区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但新兴产业没有及时填补进来,造成厂房空置率上升,租金价格下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萧山区东片地区厂房年租金已经从100/平方米左右下降到80/平方米左右。

3)企业增长效益质量连年下降。工业增长潜力,不仅仅反映在增长速度上,更反映在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这二大指标上,萧山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按收入法计算,萧山2012年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0.3%,远低于杭州市19.2%的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101112三年分别比杭州市平均低3.6%4%8.9%。规上工业销售利润率,萧山101112三年分别为6.0%5.4%4.0%,远低于苏南、广东等发达县市7%左右的平均利润率。从2010年开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开始明显下降,到2012年更是下降为4.0%。全区17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4.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1.9%

4)持续发展条件面临明显制约。一是出口拉动明显减弱。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多年,外需市场萎靡,萧山工业增长难以像此前一样依赖出口拉动,2012年全区出口总额88.16亿美元,同比下降1.9 %二是低价优势不断削弱。随着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加大,萧山区工业发展面临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特别是用工成本持续较快上升,2012年止,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872/月,同比增长16.31%,连续6年同比增幅超过10%。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压力下,全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三是投资驱动受到约束。在土地要素制约、工业资本外流和企业实体发展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区工业投资增速出现下滑,2012年增幅仅为7.9%,低于“十一五”期间11.6%的平均增速。四是工业产品面临陷阱。萧山工业产品结构以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品牌产品、终端产品、成套设备产品较少。2012年全区工业销售产值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化纤、纺织印染、精细化工、通用设备和金属制品,近10年间变化不大,其中,作为工业化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的化纤纺织产业依然是萧山区主导产业之一。

3、萧山区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金融出现结构缺陷。截至2012年底,萧山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783家,上市公司 9家。但萧山区至今尚未成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忽视导致资本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力明显欠缺。2)低端产业破坏环境资源。萧山块状经济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其中污染企业在全区企业中所占比例较高,如轻纺印染行业占全区经济总量40%以上,12家水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360万吨,废水废气处理难度大。目前,萧山南片分布着相对集中的以电镀、造纸为主体的水污染企业,东片成为以轻纺印染为主体的水污染企业聚集区,南阳、河庄一带则以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企业为多。这些企业不仅污染大,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日渐削薄。3)产业更新乏力。按照国际分工演变的一般规律,萧山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应当转变角色,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基地转变。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角色转变的相对滞后,萧山在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竞争中已处于不利地位,在引入国际高科技资本、优质产业方面,已明显滞后于苏杭等地。4)发展后劲不足。前已述及,由于资源限制、产业转型慢等诸多原因,萧山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呈现增长后劲不足的迹象。

三、当前萧山区经济转型突破的具体措施和战略对策

未来10年将是长三角经济腾飞的战略机遇期,萧山经济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区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将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基于萧山经济中传统产业庞大的现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和战略对策:

1、从“制造产品”转型为“制造服务”

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将面临同质竞争愈加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的严峻压力。“萧山服务”即制造和服务并进,通过整合制造和服务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开拓新的赢利增长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和能源体系共同推动下的变革过程。这一思路为制造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思路,即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混合发展的模式,将在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客观地说,萧山区企业完全脱离制造业的转型方案肯定行不通,萧山区的广大企业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逐渐形成“制造+服务制造”的创新型商业模式,这是产品制造商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变革的一条主线。例如,众所周知的小米手机,就不是来自传统的手机厂商,而是一家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在萧山区最传统的纺织行业也开始定制产业链网上交易平台以及售后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途径,就连一直称霸世界的日本家电企业也从低利润的整机组装开始向提供高利润的核心技术与部件转移,这其实就是他们从卖产品向卖方案、提供服务转型。

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晋位“发达经济区域”

2013年—2020年将是浙江省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发达经济地区行列的关键时期,萧山区经济同样面临着在较长时间内陷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因此要总结借鉴亚洲“四小龙”等成功经验,采取以下措施:1)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著名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随着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城镇化的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新窗口。因此萧山区必须先行一步,一是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发挥对周边城乡辐射功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二是适当调整“新农村建设”战略,避免农村住宅建设的浪费;三是萧山区要以传统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四是萧山区要大胆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要做先行者,允许农村住宅地有条件的转为国有地并交易,允许部分农业土地有偿向城市居民流转,允许村民自建住宅可以抵押贷款交易作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2)推进社会公平化建设。加快行政机构的整合与精简,要实现政府职能由增长主导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益,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积极保证就业,加大财政转移性支付,不断推进民主法制与公民社会建设。3)推进工业高端化建设。大力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并且要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大企业大平台,将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外包方式由配套中小企业完成,将重心向新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等转移。

3、从“依赖外需导向”改变为“内需需求主导”

经验表明,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中,制造业增长会受惠于全球市场而服务业发展则受到抑制;而当需求转向内需之后,以本地化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就会得到市场的支持。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口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是在国外客户要求的规定标准下提供产品,销量很大,但利润率低,并且严重依赖海外分销商的销售渠道。2012年萧山外贸依存度达61%,其经济发展易受国外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后应大力发展内需,拓展国内市场。

4、从“资金脱离实体”转向为“资本市场融合”

1)以市场化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区政府应引导庞大的社会资本主动寻找潜在的产业并加大对其的投资,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现有的制造企业应加强与投融资平台等资本市场的联系,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企业通过与战略投资者合作、融资租赁、IPO上市等资本运作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公司的跳跃式发展。

2)产业链充分整合提升。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选择。中国产业的利润率太低,在全球产业链中缺乏谈判力。调查发现,长三角很多CEO已经意识到保持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稳定意义重大,而维持稳定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目前,杭齿集团建议政府搭建一个平台,收集区内企业的产品需求,引导企业实现内配,将产业链衔接起来,通过资本、产品和技术的合作三个途径打造产业链;临江园区的东风裕隆充分释放大企业对产业链的规模带动和整合优化作用,利用萧山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比较强的优势推动萧山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的提升,如今临江工业园区内建成或在建、拟建的为其配套服务企业达40家。产业链整合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商务部为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片状经济区内的中小企业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思路。 

3)迈向“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盈利模式。好的盈利模式设计,其秘诀就是要能创造更大的“盈利模式价值”。交易价值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盈利模式的价值就越大。萧山企业务必要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从市场、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寻求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持续增强竞争实力。

5、从“低端下游行业”上升为“高端顶层产业”

当前,要素价格正在逐步上升,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前提是提升要素的质量和生产率,而不是单单凭借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萧山传统的轻纺、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科技企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既可以是产品与服务升级,也可以是产业链升级。新兴产业的发现途径主要有:

1)打造萧山区独有的领先性技术产品。萧山企业科技基础比较雄厚,完全具备进一步研发提升的实力。一是鼓励引入高新技术和高尖产品。如亚太的ABS系统、万向的纯电动汽车、佳力科技的防爆叉车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制造业层次。二是推进传统制造和技术创新。如差别化复合环保型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技术在纺织产业的开发;节水、生态、环保型印染后整理等技术在印染产业的引进;机电一体化、数字等技术在机械汽配产业的推广应用;钢构网架、土建、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在建筑安装产业的创新;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等技术在服装羽绒产业的提高等,为萧山区打造纺织、机械汽配、服装羽绒、钢构网架等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万向集团自1999年以来开始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20128月向美国电动汽车高性能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投资4.5亿美元,并获得A123公司最高80%的股权,在高科技领域率先走出国门。此外,对于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2)研发新兴产业替代产品。重点是以技术积累开辟新的空间,发明独门绝技。比如陕西渭南有家企业把传统的焦炭产业做成循环经济模式,已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焦炭转换和循环利用的环保技术。10年以前欧美国家就已经不做焦炭这个产品,但我们的企业通过改造工艺和设备,向低污染、低能耗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储备,积累开辟了一个新空间,最终发明了独门特技,开辟了由高碳型增长转向低碳化发展的新路子。

3)合理配置发展资本资源。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变得更加迅捷而有效,更使得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证券化。比如美国生产要素交换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因此美国经过200年的发展,在每一次新兴产业的竞争中独占鳌头,把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们要提高全区的资产证券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本和社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的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4)依托杭州发展特色产业。杭州是国内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世界500强企业有82家在杭州投资。“近水楼台先得月”,萧山依托临近杭州的区位优势,下列经济和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发展网络商品经济。在新经济的互联网领域,丁磊、陈天桥、江南春、马云、孙德良、郭羽等浙商和他们所创立的行业网站成为国内IT届的翘楚。据了解,在浙江目前有行业网站上千家,占全国一半以上,在中国行业网站百强中,七成左右的网站注册地在浙江。尽管萧山华瑞的中国化纤网、中晶的金融机具网已成为国内行业“第一网”,但萧山对网络经济的支持力度与滨江、西湖等区相比差距很大,必须花大力气培育和发展网络经济。二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在萧山也大有前途。萧山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文化创意园区的主导产业特色突出,既有新兴的文化传媒、设计信息等现代业态,也有弘扬千年文化底蕴的老字号、传统街区等传统产业升级业态。如位于新塘街道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智新塘文化创意园园区主导发展文化会展业、设计信息业;位于城厢街道的e8信息文创园重点进军信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位于义桥镇的杭州东方文化创意园着重发展全省乃至全国优秀的民间工美艺术企业和非遗项目;浙江省文化创意实验区则是全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现在已聚集文创企业60余家。三是提升现代农业产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萧山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萧山农业特色明显,水产、花木、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具有较强实力。近年来,萧山区坚持不懈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成为高档水产养殖、出口创汇蔬菜种植、种子种苗、畜禽规模养殖优质基地及设施化农业的先行区,培育了花木产业“两个示范区、两个精品园”、水产产业“一个示范区、三个精品园”等农业综合园区。随着萧山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准确定位。萧山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接再厉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四是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会展旅游业为“朝阳产业”,它也被称为新世纪“无烟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国际上,会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信息交流、技术进步和商品交易的重要载体,直接带动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广告印刷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杭州市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知名旅游城市,其发展会展旅游业潜力巨大。萧山区作为杭州市发展会展旅游业的重要强区,已经具备跻身国际会展名城行列的优势和条件。五是依托大企业转型升级。娃哈哈总裁宗庆后在十八大会议期间提出了政府通过政策扶持领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再以大企业投入研发和产业导向,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思路,并已经在实际中践行。笔者认为萧山区广大中小企业应主动依托杭州的大企业集团进入这个转型升级圈。

6、从“惯例墨守成规”推进为“构架制度创新”

1)构建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要着眼现实要求,重点放宽政策限制,重点完善政策配套,构建信用体系,改善法律环境,建设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更加优越更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推动萧山民营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2)构建优越的创新制度。中国人的创业精神不亚于美国人,只是缺少一个创新的机制而已。中国经济中有相当多大产业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的产业急需增强全球竞争力。典型的如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中,苹果是美国的代表,富士康就是中国的代表。在这个既有的产业分工中,苹果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就是金字塔的塔基,数量庞大,但没有话语权。来自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每销售一台iPhone,台湾仅能分到0.5%的利润,iPad2%,美国却能分到58.5%30%的利润。”中国企业要想实现从富士康到苹果式的跃迁,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萧山区要引导企业家把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在要素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3)构建良好的科学管理境界。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精细化管理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应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经营管理的变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构建充分的资本产业融合平台。所谓经济转型,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经济转型的成败。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超其他方式,关键是怎样让科研、人才、专利、资本在一个平台上自由交换。欧洲的高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不是因为欧洲的科技水平低,而是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落后。美国鼓励创新的是依靠一套机制,尤其是科技和资本对接的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股份可以变成股票,信用可以成为债券,潜能可以转为期权,这些都是激励企业创造力、激发个体潜能的体制机制。建议成立区政府金融办,专门负责产业引导基金、企业上市、资本整合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激活本地金融市场,构建资本和产业的融合平台。

5)构建先进的技术进步方法和手段。技术是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产业结构不变、要素不增加,那么提高技术水平就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出,带来经济增长。必须把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引进与开展自主创新相结合。首先,采取各种手段鼓励跨国公司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其次,要切实增强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自我加速的,总量的增长可能会呈现翘尾效应,从这方面来说,转型升级的突破途径虽然很多,但根本上是要建立一个竞争有序并且有越来越多人参与的资本市场,来充分发掘、壮大新兴产业,最终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全方位领先地位。放到全国的层面讲,当13亿人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去的时候,结果可能是爆炸式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最大的宏观和长远因素。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领航者,率先实现产业升级,主动探索转型突破义不容辞。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人创新创业精神的觉醒,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突破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中国沿海地区21 世纪持续发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月。

[2]   祁斌主编:《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突破[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1月。

[3]  刘志彪、 郑江淮等:《长三角转型升级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月。

[4]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9月。

[5]  徐明华、李红伟:《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析 [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6]  斯国新:《 低碳发展视角下的杭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杭州市萧山区情况的分析 [J].中国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7]   赵自芳:《人均GDP超过l万美元杭州的经济发展特征及趋势 [J]》.杭州研究2009年第(1)期。

 

未来十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突破

————以萧山区为视角

致公党杭州市委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以全国2.1%的国土面积和1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1%GDP总量,其中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逼近9万亿元,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城市群。

但是,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活力和产能动力已经充分释放,竞争优势明显下降。面对出口外需不足、产能过剩、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长三角地区城市寻求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已是迫在眉睫,这其实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先驱和希望。本文拟以杭州市萧山区为视角来探索未来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之途径和战略对策。

一、当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出现滞缓和发展瓶颈现状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与环境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长三角地区工业生产快速回落,需求急剧收缩,出口大幅下降,暴露出长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国内经济结构的自身调整、欧美经济衰退以及新一轮东西部产业转移,加上制造业等一线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明显超过当年GDP的增长速度),所有这些综合因素叠加导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因后发优势明显超过以出口为导向的沿海地区。2012,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但经济增速明显趋缓,远低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四川和陕西等省份。目前长三角城市的GDP增长率普遍比西部地区低5%左右,甚至10%以上。这一方面有产业转移、中西部大投资、大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主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而导致增速减缓的阵痛期所致。

2、结构矛盾已经凸显。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主要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仍然分散经营,缺乏集约化管理,工业大而不强、产能过剩,缺乏创新,服务业发展有亮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滞后;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在区域结构方面,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与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并存等。

3、资源要素日趋紧张。总体来说,过去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以劳动力为代表的传统生产要素和以知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在总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相对弱小,造成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的中间力量阶层长期弱小。长三角地区纺织、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突出,助推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用地日益减少,一些高度依赖资源与环境的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生存困境。资源制约发展的迹象给长三角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转型升级进展不快。长三角制造业的瓶颈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目前江浙地区仍有不少特征与“中等收入陷阱”十分相似,传统产业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不足而逐渐衰退,绝大部分制造业仍处于世界的最底端,新兴产业又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完成,这正是目前长三角制造业面临的现实困境。

5、新的增长亮点不多,制度约束尚需突破。旧的增长方式已显颓势,然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尚处于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寻找到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舆论媒体的开放度、户籍制度的松动度、土地改革和国企的市场化进程、价格的管制程度等种种因素制约着改革进程和经济活力,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任重道远。

二、萧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和优劣势分析

(一)萧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萧山经济已连续多年雄踞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七、浙江第一。2009年成为浙江省首个GDP冲上千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区(县、市)。目前,萧山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依然领跑浙江、领先全国。2012年萧山的工业总产值达到 5493.3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2万美元,达到20720美元。工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多达 51家,16家企业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1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共有上市企业 9家,显现出强大的地方经济实力。

(二)萧山区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

1、发展优势。萧山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场改革比较早,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中小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比较发达,形成了明显的体制机制、企业队伍、发展平台和政府服务等先发优势,这些先发优势是萧山保持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根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工业基础雄厚,经济总量较大。2011年萧山财政总收入超越宁波市鄞州区跃居浙江省首位。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1.7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30.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68亿元,2012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017.49亿元,萧山的工业经济总量与温州相当接近。

2)投资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萧山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紧靠杭州宁波绍兴地区离上海较近,海陆空交通发达,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优越。

3)高新企业较多,转型升级较快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847.67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1213.66亿元,同比增长17.1%,新产品产值率达24.2%

2、劣势分析。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萧山区企业增长潜力逐年下降。工业增加值率偏低、高新产业发展不快、新兴产业基础薄弱、要素制约严重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大而不强”、“多而不强”的转型矛盾越发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原有经济模式红利逐渐消失。萧山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托于“专业市场+专业制造”的经济发展模式。萧山东有绍兴国际轻纺城、南有义乌小商品市场、北有杭派服装城,内有万向等产业龙头,区内形成了化纤纺织、服装羽绒、汽车及零配件等多个产业集群,带动了萧山工业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的兴起,“产品采购分散化、订单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专业市场的地位不断被弱化,如2012年上半年轻纺城交易额降幅在20%左右。萧山工业“专业制造”优势也出现相对弱化,原有经济模式下的红利逐渐消失。与其他地区相比,萧山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弱化,只有产业链配套优势、地理优势、资本优势还勉强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2)产业空心现象已经初现端倪。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环境不佳,工业企业利润率越来越低,在虚拟资本存在过高投资收益的诱惑下,大量资本脱实向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一是减少了工业经济资金供给。大量资金从工业领域流向虚拟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了工业经济的资金供给和投资扩大,影响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银行通过担保等金融杠杆手段快速推高了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信贷过度导致了2011年以来萧山区工业企业连续发生资金链、担保链问题,严重打击了企业家发展实业的信心。三是加剧了产业空心现象趋势。在高房价和高地价推动下,萧山区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转移到其他地区,但新兴产业没有及时填补进来,造成厂房空置率上升,租金价格下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萧山区东片地区厂房年租金已经从100/平方米左右下降到80/平方米左右。

3)企业增长效益质量连年下降。工业增长潜力,不仅仅反映在增长速度上,更反映在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这二大指标上,萧山远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按收入法计算,萧山2012年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0.3%,远低于杭州市19.2%的平均水平,并且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101112三年分别比杭州市平均低3.6%4%8.9%。规上工业销售利润率,萧山101112三年分别为6.0%5.4%4.0%,远低于苏南、广东等发达县市7%左右的平均利润率。从2010年开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开始明显下降,到2012年更是下降为4.0%。全区17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4.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1.9%

4)持续发展条件面临明显制约。一是出口拉动明显减弱。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多年,外需市场萎靡,萧山工业增长难以像此前一样依赖出口拉动,2012年全区出口总额88.16亿美元,同比下降1.9 %二是低价优势不断削弱。随着生产要素供需矛盾加大,萧山区工业发展面临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特别是用工成本持续较快上升,2012年止,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872/月,同比增长16.31%,连续6年同比增幅超过10%。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压力下,全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三是投资驱动受到约束。在土地要素制约、工业资本外流和企业实体发展信心不足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全区工业投资增速出现下滑,2012年增幅仅为7.9%,低于“十一五”期间11.6%的平均增速。四是工业产品面临陷阱。萧山工业产品结构以低端产业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品牌产品、终端产品、成套设备产品较少。2012年全区工业销售产值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化纤、纺织印染、精细化工、通用设备和金属制品,近10年间变化不大,其中,作为工业化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的化纤纺织产业依然是萧山区主导产业之一。

3、萧山区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金融出现结构缺陷。截至2012年底,萧山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783家,上市公司 9家。但萧山区至今尚未成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服务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忽视导致资本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力明显欠缺。2)低端产业破坏环境资源。萧山块状经济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其中污染企业在全区企业中所占比例较高,如轻纺印染行业占全区经济总量40%以上,12家水泥企业年生产能力达360万吨,废水废气处理难度大。目前,萧山南片分布着相对集中的以电镀、造纸为主体的水污染企业,东片成为以轻纺印染为主体的水污染企业聚集区,南阳、河庄一带则以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化工企业为多。这些企业不仅污染大,影响环境质量,并且处于产业链低端,利润日渐削薄。3)产业更新乏力。按照国际分工演变的一般规律,萧山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应当转变角色,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基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基地转变。但是,由于近年来经济角色转变的相对滞后,萧山在国际分工和区域经济竞争中已处于不利地位,在引入国际高科技资本、优质产业方面,已明显滞后于苏杭等地。4)发展后劲不足。前已述及,由于资源限制、产业转型慢等诸多原因,萧山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呈现增长后劲不足的迹象。

三、当前萧山区经济转型突破的具体措施和战略对策

未来10年将是长三角经济腾飞的战略机遇期,萧山经济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区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将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基于萧山经济中传统产业庞大的现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和战略对策:

1、从“制造产品”转型为“制造服务”

企业如果仅仅局限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将面临同质竞争愈加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低的严峻压力。“萧山服务”即制造和服务并进,通过整合制造和服务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开拓新的赢利增长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和能源体系共同推动下的变革过程。这一思路为制造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思路,即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混合发展的模式,将在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客观地说,萧山区企业完全脱离制造业的转型方案肯定行不通,萧山区的广大企业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逐渐形成“制造+服务制造”的创新型商业模式,这是产品制造商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大势所趋,也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变革的一条主线。例如,众所周知的小米手机,就不是来自传统的手机厂商,而是一家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在萧山区最传统的纺织行业也开始定制产业链网上交易平台以及售后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途径,就连一直称霸世界的日本家电企业也从低利润的整机组装开始向提供高利润的核心技术与部件转移,这其实就是他们从卖产品向卖方案、提供服务转型。

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晋位“发达经济区域”

2013年—2020年将是浙江省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发达经济地区行列的关键时期,萧山区经济同样面临着在较长时间内陷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因此要总结借鉴亚洲“四小龙”等成功经验,采取以下措施:1)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著名经济学家连平认为,随着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水平,城镇化的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新窗口。因此萧山区必须先行一步,一是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发挥对周边城乡辐射功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二是适当调整“新农村建设”战略,避免农村住宅建设的浪费;三是萧山区要以传统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四是萧山区要大胆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要做先行者,允许农村住宅地有条件的转为国有地并交易,允许部分农业土地有偿向城市居民流转,允许村民自建住宅可以抵押贷款交易作为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2)推进社会公平化建设。加快行政机构的整合与精简,要实现政府职能由增长主导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益,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积极保证就业,加大财政转移性支付,不断推进民主法制与公民社会建设。3)推进工业高端化建设。大力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并且要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大企业大平台,将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外包方式由配套中小企业完成,将重心向新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等转移。

3、从“依赖外需导向”改变为“内需需求主导”

经验表明,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中,制造业增长会受惠于全球市场而服务业发展则受到抑制;而当需求转向内需之后,以本地化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就会得到市场的支持。外销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口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是在国外客户要求的规定标准下提供产品,销量很大,但利润率低,并且严重依赖海外分销商的销售渠道。2012年萧山外贸依存度达61%,其经济发展易受国外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后应大力发展内需,拓展国内市场。

4、从“资金脱离实体”转向为“资本市场融合”

1)以市场化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区政府应引导庞大的社会资本主动寻找潜在的产业并加大对其的投资,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现有的制造企业应加强与投融资平台等资本市场的联系,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企业通过与战略投资者合作、融资租赁、IPO上市等资本运作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公司的跳跃式发展。

2)产业链充分整合提升。企业通过整合产业链的相关资源,开拓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选择。中国产业的利润率太低,在全球产业链中缺乏谈判力。调查发现,长三角很多CEO已经意识到保持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稳定意义重大,而维持稳定的最佳方式就是进行产业链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目前,杭齿集团建议政府搭建一个平台,收集区内企业的产品需求,引导企业实现内配,将产业链衔接起来,通过资本、产品和技术的合作三个途径打造产业链;临江园区的东风裕隆充分释放大企业对产业链的规模带动和整合优化作用,利用萧山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比较强的优势推动萧山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的提升,如今临江工业园区内建成或在建、拟建的为其配套服务企业达40家。产业链整合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商务部为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片状经济区内的中小企业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思路。 

3)迈向“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盈利模式。好的盈利模式设计,其秘诀就是要能创造更大的“盈利模式价值”。交易价值越大、交易成本越低,盈利模式的价值就越大。萧山企业务必要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从市场、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寻求创造新的盈利模式,持续增强竞争实力。

5、从“低端下游行业”上升为“高端顶层产业”

当前,要素价格正在逐步上升,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前提是提升要素的质量和生产率,而不是单单凭借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萧山传统的轻纺、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科技企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既可以是产品与服务升级,也可以是产业链升级。新兴产业的发现途径主要有:

1)打造萧山区独有的领先性技术产品。萧山企业科技基础比较雄厚,完全具备进一步研发提升的实力。一是鼓励引入高新技术和高尖产品。如亚太的ABS系统、万向的纯电动汽车、佳力科技的防爆叉车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制造业层次。二是推进传统制造和技术创新。如差别化复合环保型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技术在纺织产业的开发;节水、生态、环保型印染后整理等技术在印染产业的引进;机电一体化、数字等技术在机械汽配产业的推广应用;钢构网架、土建、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在建筑安装产业的创新;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等技术在服装羽绒产业的提高等,为萧山区打造纺织、机械汽配、服装羽绒、钢构网架等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入强大动力。三是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万向集团自1999年以来开始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研发,20128月向美国电动汽车高性能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投资4.5亿美元,并获得A123公司最高80%的股权,在高科技领域率先走出国门。此外,对于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

2)研发新兴产业替代产品。重点是以技术积累开辟新的空间,发明独门绝技。比如陕西渭南有家企业把传统的焦炭产业做成循环经济模式,已拥有全世界最好的焦炭转换和循环利用的环保技术。10年以前欧美国家就已经不做焦炭这个产品,但我们的企业通过改造工艺和设备,向低污染、低能耗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储备,积累开辟了一个新空间,最终发明了独门特技,开辟了由高碳型增长转向低碳化发展的新路子。

3)合理配置发展资本资源。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变得更加迅捷而有效,更使得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证券化。比如美国生产要素交换的速度和效率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因此美国经过200年的发展,在每一次新兴产业的竞争中独占鳌头,把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们要提高全区的资产证券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本和社会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的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4)依托杭州发展特色产业。杭州是国内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世界500强企业有82家在杭州投资。“近水楼台先得月”,萧山依托临近杭州的区位优势,下列经济和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发展网络商品经济。在新经济的互联网领域,丁磊、陈天桥、江南春、马云、孙德良、郭羽等浙商和他们所创立的行业网站成为国内IT届的翘楚。据了解,在浙江目前有行业网站上千家,占全国一半以上,在中国行业网站百强中,七成左右的网站注册地在浙江。尽管萧山华瑞的中国化纤网、中晶的金融机具网已成为国内行业“第一网”,但萧山对网络经济的支持力度与滨江、西湖等区相比差距很大,必须花大力气培育和发展网络经济。二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在萧山也大有前途。萧山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文化创意园区的主导产业特色突出,既有新兴的文化传媒、设计信息等现代业态,也有弘扬千年文化底蕴的老字号、传统街区等传统产业升级业态。如位于新塘街道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智新塘文化创意园园区主导发展文化会展业、设计信息业;位于城厢街道的e8信息文创园重点进军信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位于义桥镇的杭州东方文化创意园着重发展全省乃至全国优秀的民间工美艺术企业和非遗项目;浙江省文化创意实验区则是全省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区,现在已聚集文创企业60余家。三是提升现代农业产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萧山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位置。萧山农业特色明显,水产、花木、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具有较强实力。近年来,萧山区坚持不懈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通过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成为高档水产养殖、出口创汇蔬菜种植、种子种苗、畜禽规模养殖优质基地及设施化农业的先行区,培育了花木产业“两个示范区、两个精品园”、水产产业“一个示范区、三个精品园”等农业综合园区。随着萧山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准确定位。萧山区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接再厉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化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四是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会展旅游业为“朝阳产业”,它也被称为新世纪“无烟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国际上,会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信息交流、技术进步和商品交易的重要载体,直接带动了信息通讯、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休闲、餐饮住宿、广告印刷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杭州市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知名旅游城市,其发展会展旅游业潜力巨大。萧山区作为杭州市发展会展旅游业的重要强区,已经具备跻身国际会展名城行列的优势和条件。五是依托大企业转型升级。娃哈哈总裁宗庆后在十八大会议期间提出了政府通过政策扶持领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再以大企业投入研发和产业导向,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思路,并已经在实际中践行。笔者认为萧山区广大中小企业应主动依托杭州的大企业集团进入这个转型升级圈。

6、从“惯例墨守成规”推进为“构架制度创新”

1)构建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要着眼现实要求,重点放宽政策限制,重点完善政策配套,构建信用体系,改善法律环境,建设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更加优越更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推动萧山民营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2)构建优越的创新制度。中国人的创业精神不亚于美国人,只是缺少一个创新的机制而已。中国经济中有相当多大产业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的产业急需增强全球竞争力。典型的如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在整个世界产业链中,苹果是美国的代表,富士康就是中国的代表。在这个既有的产业分工中,苹果占据了食物链的顶端,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就是金字塔的塔基,数量庞大,但没有话语权。来自美国学者的调查显示,“每销售一台iPhone,台湾仅能分到0.5%的利润,iPad2%,美国却能分到58.5%30%的利润。”中国企业要想实现从富士康到苹果式的跃迁,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萧山区要引导企业家把生产要素从低附加值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在要素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内涵式增长。

(3)构建良好的科学管理境界。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精细化管理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应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经营管理的变革,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构建充分的资本产业融合平台。所谓经济转型,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往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经济转型的成败。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超其他方式,关键是怎样让科研、人才、专利、资本在一个平台上自由交换。欧洲的高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不是因为欧洲的科技水平低,而是因为欧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落后。美国鼓励创新的是依靠一套机制,尤其是科技和资本对接的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股份可以变成股票,信用可以成为债券,潜能可以转为期权,这些都是激励企业创造力、激发个体潜能的体制机制。建议成立区政府金融办,专门负责产业引导基金、企业上市、资本整合等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对接,激活本地金融市场,构建资本和产业的融合平台。

5)构建先进的技术进步方法和手段。技术是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产业结构不变、要素不增加,那么提高技术水平就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出,带来经济增长。必须把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引进与开展自主创新相结合。首先,采取各种手段鼓励跨国公司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其次,要切实增强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特别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自我加速的,总量的增长可能会呈现翘尾效应,从这方面来说,转型升级的突破途径虽然很多,但根本上是要建立一个竞争有序并且有越来越多人参与的资本市场,来充分发掘、壮大新兴产业,最终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全方位领先地位。放到全国的层面讲,当13亿人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去的时候,结果可能是爆炸式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最大的宏观和长远因素。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领航者,率先实现产业升级,主动探索转型突破义不容辞。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人创新创业精神的觉醒,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突破也将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