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中国第一畲乡”为引领推进民族乡村发展
桐庐县共有7个少数民族村,均为畲族,其中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辖4个少数民族村。近年来,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桐庐民族乡村发展。2013年1月,省委书记夏宝龙亲临桐庐莪山乡指导工作,并提出“莪山要走在全国少数民族发展前列”的要求。近年来,桐庐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夏宝龙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敢于争先,提出把莪山乡打造成为“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为引领推进民族乡村可持续发展。
一、高起点规划,提升民族乡村面貌
自2013年我县提出莪山乡打造“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奋斗目标,得到省、市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委专门下发《关于支持莪山畲族乡加快发展创建“中国畲族第一乡”的实施意见》,县委根据市委实施意见认真谋划并启动畲族乡(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民族经济提振工程、美丽莪山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民族文化繁荣工程、民族工作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总计55个建设项目。据初步统计,至目前累计投入5.5亿元(其中市、县各级财政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和项目包装等下拨各类资金8700万元),55个项目已基本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完成建设。经过3年实施,莪山畲族乡的基础设施配套大幅提升、民族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畲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同时, 百江镇、横村镇、富春镇的3个畲族民族村均被列为美丽乡村精品村或培育村,3年来共实施20个建设项目,得到同步规划和发展。目前,畲族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已接近尾声,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谋划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以进一步加快畲族乡(村)发展步伐。
二、注重特色发展,增强畲乡内生动力
7个畲族村均处于偏远山区,过去由于山地阻碍、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经济基础较薄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引导畲乡畲村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展,把生态潜力、民族优势转化为推动畲乡发展的内生动力。
1、发展特色块状经济。莪山乡通过承接周边横村针织和钟山石材产业的带动辐射,建立占地270亩的工业小区,并引进培育针纺、石材加工等企业53家,为本地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投入9800万元技改补助,实现区内重点针纺企业“机器换人”。淘汰落后产能,对23家石材企业进行综合整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莪山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96元,同比增长12.8%,位居全国畲族乡镇首位。百江镇金塘坞村通过本村企业家带动50余人外出从事快递产业,也带动了村民致富。
2、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针对畲族乡村山多地少的实际,引导各民族村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山塘水库资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形成新丰高节竹、中门茭白、龙峰杨梅、莪山土鸡、金塘坞板粟、大庄猕猴桃、湾下有机鱼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示范项目。借助电商推广畲乡旅游、销售畲村农产品,全县7个民族村均已建立农村淘宝网店,今年莪山龙峰民族村采用O2O模式,利用淘宝店和微信平台推介、销售杨梅,300亩杨梅基地9000多斤杨梅3天就售罄,成为今年桐庐水果界的一匹“黑马”。莪山乡今年正在积极谋划建设电商创业孵化园。
3、打造畲族旅游品牌。以景区标准建设畲乡,以景点要求打造特色村寨,引导畲村充分利用山水环境资源,大力挖掘畲族文化,积极发展畲族特色旅游经济。莪山乡打造出以中门“畲乡山寨”景区为核心的“畲家乐”餐饮产业带和以新丰村为核心的高端民宿产业带,新丰村戴家山在积极创建3A级景区。今年4月,莪山畲族乡专门出台扶持民宿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通过50年以上老房子保护和开发、“空心村二次创业”,引进“畲乡秘境”、“亦舍艺术客栈”等高端民宿及“先锋书店”休闲文创项目,其中新丰民族村将农户旧房整合打包给民宿开发公司,村集体年租金超过20万元。
三、立足惠民目标,着力谋求民生福祉
全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努力推进共建共享,绘好美丽畲乡畲村建设的“幸福生活美景图”。
1、优化发展环境。莪山乡和其它3个民族村结合“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重点工程以及“美丽庭院”、垃圾分类等实事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发展环境。莪山乡先后投入6500余万元,实施徐七线、潘戴线、桐钟线等乡村公路提升改造,实现村级“联网”公路网建设全覆盖。同时实施莪溪小流域综合整治、集镇污水处理厂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等民生工程。百江金塘坞村投入85万余元实施小流域治理和积坞岭、太阳坞口绿化工程等。大庄、湾下等民族村也通过积极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不断改善畲村的生态生活环境。
2、深化民生保障。优先支持畲乡畲村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农村居民最低保障生活补助等民生保障体系,并构建了银龄互助、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莪山首推农民人身小额保险,进一步提高了农民保障。常态化开展“百姓日”、“敬老幸福餐”、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等系列民生服务活动。深入实施教育卫生质量双提升工程,莪山畲族乡实现村卫生站全覆盖,设立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助学和奖励基金,投入400万元对莪山民族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民族特色提升改造。
3、注重畲汉融合。积极实施“彩虹工程”,不断挖掘和传承畲族“山客”文化内涵,编制《畲乡红》等书籍读物和《走进畲乡》课本,在莪山民族小学开设畲语课堂,让儿童从小相互了解畲汉文化。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畲汉群众互动交流,每年组织畲汉群众共同参与“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畲歌大赛、畲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呈现出“畲汉同胞一家亲”的融合氛围,7个少数民族村均成功创建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康村”,莪山中门村获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并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古村落名录,莪山畲族乡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今年1月7日,莪山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桐庐民族乡村工作得到了省市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省、市对我县7个民族村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杭州市政协坚持换届不换点,26年连续结对帮扶莪山畲乡村发展。县财政、县农办、县旅委等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上对畲族乡村高看一眼、倾斜一点,县财政按1:1比例配套市下拨的少数民族项目补助资金,7个民族村中,3个村列入精品村、2个村列入中心村、2个村列入培育村。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桐庐畲乡畲村得到了快速发展,畲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