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海外

西湖区打好“党建带侨建”组合拳 推进基层侨联组织建设新提升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8-15 10:53:06
来源:admin

杭州市西湖区现有归侨侨眷45000余人,其中华侨华人12258人,归侨侨眷14600人,留学生6100余人,留学人员家属10000余人。目前,共有区、街道、社区、楼宇等侨联组织94个,成立了区三胞亲属联谊会、区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区侨联艺术团、区旅港同乡会4个涉侨团体。11个街道(镇)和82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了侨联组织,全区涉侨组织已达98家,覆盖面达100%。

近年来,该区注重打好基层侨联组织建设组合拳,探索创新“党建带侨建”工作模式:坚持“四个纳入”,完善“四个统一”,激活“四个载体”,发挥“四个作用”,强化保障、拓展网络、发挥优势,不断提高基层侨联组织先进性,使之成为党政重视、政治可靠、群众信赖、工作活跃、作用明显的党的群众组织。近年来,西湖区侨联先后被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全省侨联系统先进集体”和“杭州市侨联系统先进组织”,4个街道侨联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示范街道”“浙江省示范性基层侨联组织”,28个社区被评为“浙江省侨界星级之家”和“杭州市规范化基层侨联组织”。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四个纳入”,强化各项保障

加强领导、摆上位置、落实保障,做到“四个纳入”,确保党建与侨建同步研究、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保障。

1、纳入基层党建重要内容。西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侨联工作,按照“五有”要求,不断加强规范基层侨联组织建设,努力改善侨联工作条件,大力支持侨联参政议政,充分发挥好侨联组织的作用。各基层单位把侨联工作纳入街道(镇)党委、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侨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侨联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基层侨联组织力量,推动基层侨联健康发展。

2、纳入基层党建考核体系。将侨联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体系,确定年度量化考核标准,逐年增加考核权重,实行“侨建不争先,党建不评优”,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对侨联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组织领导制、目标管理制、考核表彰激励制等,协调各方、整合资源、落实保障,为侨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党建带侨建”工作实效 。

3、纳入党建工作经费预算。根据街道和社区不同情况,确定不同标准和比例的侨联工作经费预算。如各镇(街)侨联每年安排3-5万元活动经费;社区侨联每年从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中列支6000元活动经费。如有上级安排的特殊活动,可增加一定比例,实报实销。对基层侨联文艺团队,每年拨付活动经费1-2万元,为每周都能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和联谊活动。各级党委对侨联活动中心给予大力支持,整合资源,提供经费保障,为广大归侨侨眷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活动场地。

4、纳入党建理论学习范畴。进一步提高对侨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侨联政策法规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学习培训计划。各级侨联认真谋划,主动协调,精心安排,确保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努力营造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侨联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完善“四个统一”,规范组织建设

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四个统一”,做到“有组织、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活动”,全面夯实“党建带侨建”组织基础。

1、统一思想认识。侨联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群众性、民间性、统战性、涉外性等特点。该区紧密结合侨联工作这一属性特点,统一思想,立足长效,不断深化“党建带侨建”课题研究,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在全区2镇9街道深入开展侨情调研。在此基础上,2009年该区实施了以夯实基层组织、强化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的“3123工程”;2010年,围绕组织建设、海外平台、队伍提高、文化载体、服务中心等内容实施“五个推进”;2011年,以“党建带侨建”为重点,实施侨联工作“三三战略”;2016年以来,立足首善之区定位和侨联资源禀赋,连续实施四大工程:即基层组织提升工程、牵手助力发展工程、凝心聚力文化工程、千侨万眷暖心工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其中实施“凝心聚力文化工程”“千侨万眷暖心工程”荣获浙江省侨联系统“最具影响力”、“最具创新性”两项大奖。

2、统一组织程序。建章立制,全面提升基层侨联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出台了《西湖区侨联工作要点》、《关于侨联换届或新建侨联组织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侨联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程序、任务要求、资格条件、人事安排和完成时限。在基层侨联换届、新建等特殊时期,组织专项工作组,深入基层指导,规范工作程序,确保组织建设规范有序。

3、统一干部配备。坚持重心下移,健全“区—街道(镇)—社区”三级侨联组织网络体系。同时,强化侨联工作领导力量配置,要求各镇(街)侨联主席原则上由镇(街)党委副书记担任;社区侨联主席原则上由社区书记担任;副主席由热心侨联事业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涉侨企业家担任;侨联秘书长由侨联干部担任。

4、统一管理模式。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典型引路、统筹推进。2009年11月,该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道)侨联组织全覆盖。2015年以来,该区新建了82个社区侨联、4家涉侨团体。2018年新建12个基层“侨海家园”,全区涉侨组织达98家,进一步延伸了基层侨联工作触角。在此基础上,各基层党组织按照侨联规范化建设“五有”标准,切实加强社区侨联组织建设,通过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队伍建设、带阵地建设、带工作发展,做到制度健全、活动正常,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侨联运作、各方配合”的良好格局。

三、激活“四个载体”,打造精品亮点

1、实施“1233”侨文化建设新模式。“1233”侨文化工作新模式,即创作唱响一首侨歌---《侨联与你心心相连》;加强侨务干部、文艺骨干两支队伍建设;完善组织、阵地、保障“三大体系”;激活侨界艺术节、健身运动会、唱侨歌、聚侨心送戏下乡“三大载体”。通过近年来“1233”基层侨界文化建设工作新模式的实施,不仅创新了工作模式,展示了侨界风采,丰富了侨界文化,强化了联络联谊,而且浓厚了大统战、大侨务的工作氛围,助推了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实现了基层侨界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健康发展。

2、开展“千侨万眷暖心工程”。扎实开展“千侨万眷暖心工程”。即“敲门慰问行动”、“暖巢敬老行动”、“聚侨连侨行动”和“维权保障行动”等“四项行动”。区侨联、区留联会持续实施贫困学子暖冬行动”。近三年来,全区侨联系统共走访侨企70多家,慰问困难侨眷3680人,帮助侨胞眷属协调解决华侨定居办理、子女入托上学、老人公寓进驻等28项。认真抓好《条例》贯彻。采取宣传栏、座谈会、广场活动、微信公众号等有效载体,广泛宣传贯彻《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按照浙江省和杭州市侨联工作要求,做好网上侨情登记和数据库完善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业务培训,做好华侨回国定居等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全区侨务系统“最多跑一次”相关工作。

3、建设数字侨务平台---“云上连心侨”。主动适应“互联网+”新态势,探索开发“云上连心侨”。“云上连心侨”突出“数字侨务”系统组织架构、短信平台、活动报名、侨情登记、参政议政、荣誉风采、侨企人物等大数据互动平台功能联动。通过“云上连心侨”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侨情,发布侨讯、提供服务、建言献策、展示风采。基层统战干部和侨界人士通过网络或手机端即可参与互动,强化了统战侨务工作智能化管理,提升了侨界群众参与度,放大了基层统战工作覆盖面。数字侨务平台---“云上连心侨”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广大基层统战干部和侨界群众的欢迎。截至目前,已累计登记侨情3861条,上传基层社情民意105条。

4、建好社区“侨海家园”。近年来,全区侨联系统扎实推进“侨海家园”建设。在各镇(街)和社区活动中心建立了侨联活动阵地。各级侨联注重挖掘、整合街道(社区)资源,在保证基本活动阵地的基础上,着力于阵地建设的精品化,丰富了广大归侨侨眷文化生活,浓厚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侨联工作的氛围。2018年重点提升了12家“侨海家园”。 2019年上半年统一规范了“侨海家园”主要功能。对活动要求、规范管理、使用制度进行了统一规范,制作“侨海家园”宣传图板28套,下发各基层社区。目前,西湖区已建设“侨海家园”28家。

四、强化“四个作用”,发挥侨界优势

强化“四个作用”,凝聚侨界力量,发挥侨界优势,做到维护侨权深入细致、主动服务及时到位、联谊联络活跃广泛、参政议政更加积极,全面调动归侨侨眷参与辖区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1、为侨服务“主平台”。适应侨情变化之需,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创新服务举措和内容。各镇(街)社区侨联注重强化阵地建设,加强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健身房、排练厅、医疗站、托老所、棋牌室等阵地建设,开展社区为侨、侨为社区“双向服务”评比表彰活动。德加等社区开辟了“网络道德评判”栏目,金乐社区建立了困难侨胞帮扶机制,香樟社区设有归侨、侨眷常年法律顾问。不同形式的“维侨”服务行动,赢得了归侨侨眷的信赖和尊重,进一步增强了侨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经济建设“新桥梁”。围绕“打造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首善之区”目标,开展主题活动。以制度为牵引,侨连四海宾朋。建立健全了区领导和侨联知名人士联系列名制度和“1+9”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5项制度,配合引进“国千”“省千”19人,创新创业团队79个。建立以华商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为主的“侨情资料库”和“项目资料库”, 打好“亲情牌”,强化联谊、沟通、服务和引导工作,以侨为“桥”,用好侨务资源,引导侨资侨智,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区注册登记外资企业中,由归侨侨眷和三胞人员直接投资或牵线的占50%以上,较大规模的优质侨资、留创企业达80余家。

3、和谐社会“助推器”。探索创新“一网架四桥”工作模式,各镇(街)、社区侨联结合各自实际,依托社区网站,开辟网上“居务公开”、“社区论坛”、“连线对话”、“社区交流”窗口,设立“侨界之家”、“侨心之乡”、“和谐同心园”等,引导归侨侨眷参与社区建设,使之成为“连心桥、友情桥、亲情桥、信息桥”。定期召开参政议政恳谈会,就社区工作、物业管理、民主政治、民生工程等征求归侨侨眷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侨联基层组织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集全区侨界之力,创新开展“同心奉献·美丽幸福西湖385行动”。即开展“同心·温馨行动、助推行动、和谐行动”三项行动,建立8个服务团队和5个实践基地,组织创业就业、扶贫济困、文化惠民等活动26场次,受惠群众达1万余人。

4、基层党建“生力军”。举办全区侨联干部培训班、侨法学习班,组织基层侨联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理论体系,使侨联成为思想坚定、政治可靠的党的群众组织。发挥侨联纽带作用,广泛团结侨界力量,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构建“大统战、大团结、大服务”的基层“党建带侨建”工作新格局。

(西湖区委统战部)

推荐快速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中共浙江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2007-2025 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5058号-1

单位地址:富春路188号B座26楼 邮编:310006

技术支持:杭州网